这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说的已经不再想说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就是这个房价这么不听使唤,这么多高官下马,依然不能遏止直线上升的房价呢?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的申明与严告,就这么不起作用呢?政治的手段用了,经济的手段用了,但是这个冥顽不听教化的房价,依然我行我素,还在直线上涨呢?
太多的朋友从经济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剖析,笔者自认为并不比这些人聪明,因此不打算再从经济的角度或者政治的角度去阐述与剖析房价上涨的原因与理由。在这里笔者想从社会角度,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看看西方城市化的速度与进程,这或许对我们理解房价有一些许的好处。英国1801年城市化水平为32%,1851年城市化水平为50%,1900年达到75%,100年平均下来每年城市化率为0.44%;美国1920年城市化水平是50%,1990年是75%,这70年中每年的城市化水平为0.35%左右;日本1890年为9%,1955年为56.1%,1975年为75%,这85年的平均水平为0.7%看看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在听听我们所有城市的市长挂在嘴边的城市化水平的速度,你也许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房价会出奇高,而且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无法压制的这种怪现象了。当我们的城市化速度比人家快一倍的时候,也就是全社会都向往城市,把城市当作人类命运的天堂的时候,城市的魅力被我们用放大镜将它无限放大了。人们追求理想,有什么可以值得厚非的么?你能责怪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么?想来是不能的。而进城的人们求的一席安身之地也是无可厚非的,在政府没有能有效解决廉租房体系之前,人们是有权利去追求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的。因此只要城市化的速度不降低,也就很有可能我们的房价就永远也降不低。
其次我们在看看我们城市化的工业背景,英国城市化的工业背景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而这个期间的工业企业,无论如何也只能算劳动密集型企业;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工业背景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动力的革命,产生的行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日本情况与前面英美差别不算太大。城市化的工业背景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一是进城的是大量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因为工作劳动强度大,与社会联系并不紧密,对生存的要求大大强过对居住的要求,因此在我们国家早些日子,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工人住在拥挤的房屋里的怨言并不如今天这么厉害。反看我们今天的城市化的工业背景呢?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处于三个工业背景同时并存的背景下的城市化,从产业体系来说,我们今天的城市化背景是二三产业并重背景下的城市化,而前面几个国家的城市化产业背景则几乎全为二产业背景。由于产业结构的巨大不同,以及产业特征的巨大不同,三产业的需求的人工需求的技术性远远弱于二产业,而对人的思维性却远远强于二产业,因此三产业的人员,普遍特点是独立性强,思辨能力强,因此对于群居生活接受程度会大大弱于二产业,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会大大高于二产业,因此在同等城市化速度的情况下,对住宅的需求将超过二产业为主要工业背景的城市化境况。
第三则是我们城市化的方向或者是我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偏差导致大城市天堂论从而形成的房屋需求无限化。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而中国的大城市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小容量人口的大城市,显得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一诞生之日,变是紧缺性或者稀缺性物品,因此大城市长期居住状况,长期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大城市得人不想出来,外面的人又源源不断的想拥进来,进来的人总的有居住地,所以大城市的居住性商品,从来都是奇货可居,对于这种商品,想依靠人为的原因将房价降下来,几乎是没有任何的可能性,除非哪天在大城市里面向外流出的人口多于涌进城市的人口。
第四会回到经济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在80年代之前中国城市住房体系问题不那么明显,一是政府在刻意的压制城市化,将工业布局郊区化,二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原因,人们对住房问题有一种天然的秩序感,而这种秩序不是建立在个人努力的情况下,是建立在外界政府控制的范围下,因此是一个压力体系,而不是一个张力体系,所以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可以几乎不用从住房本身去考虑都可以解决,但是今天这个张力体系下,要再用原来的方法进行管理,何其难以。
以上论断,也许还不足以说明房价上涨的所有原因,但我想也应该是主要原因了,至于当今我们看到的所有经济问题或者政府政策问题,这相对于上面这些问题,也许只能算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对细枝末节的问题进行的整治与管理,当然也就只能收到微不足道的效果。
再反过来看中央的调控政策,有那一条是朝着上面这些因素的努力去的呢?如果政府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让中国的城市化方向不是按照城镇—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这样的路线去行进的话,而是按照平行方向前进的话,会形成今天的房价怪异现象么?如果需要验证的话,我们不妨看看,哪个房价出问题的城市,不是所在区域的特大城市?
既然调控没有效果,而中央政府却还要一再调控,这样做的唯一后果,就是不断向社会透支政府的信用,因为中国的民众从来都是相信政府的,当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或者让当今的民众或者商人认识到政府也有无能的时候,也许那时侯对政府的所有政策会更加肆无忌惮,这也可以从市场中得到证明的,那就是在今年国六条出来后,为什么各个问题城市的房价不降反升呢?因此政府应该更为小心与谨慎的对待自己的信用,相信政府应该明白狼来了的故事,那可是个灰色的玩笑,实在不好玩。
那么政府有没有办法去遏制当前这个不听话的房地产市场呢?笔者认为是有的,打蛇打七寸,出招出很招。按照笔者在前面分析的几个原因,笔者以为政府可以从上面几个问题出发,来制定相应的经济的法律的政策来遏制当前的房价。其一是减缓城市化水平,在经济方面反映出不再单纯追求GDP数量,而追求集约形经济增长,其二用剪刀差的方式鼓励居民到小城市或城镇去居住,三是大力建设廉租房体系,弱化住房的商品属性,从而减少商品的需求特性,达到降低房价的作用。
太多的朋友从经济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剖析,笔者自认为并不比这些人聪明,因此不打算再从经济的角度或者政治的角度去阐述与剖析房价上涨的原因与理由。在这里笔者想从社会角度,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看看西方城市化的速度与进程,这或许对我们理解房价有一些许的好处。英国1801年城市化水平为32%,1851年城市化水平为50%,1900年达到75%,100年平均下来每年城市化率为0.44%;美国1920年城市化水平是50%,1990年是75%,这70年中每年的城市化水平为0.35%左右;日本1890年为9%,1955年为56.1%,1975年为75%,这85年的平均水平为0.7%看看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在听听我们所有城市的市长挂在嘴边的城市化水平的速度,你也许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房价会出奇高,而且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无法压制的这种怪现象了。当我们的城市化速度比人家快一倍的时候,也就是全社会都向往城市,把城市当作人类命运的天堂的时候,城市的魅力被我们用放大镜将它无限放大了。人们追求理想,有什么可以值得厚非的么?你能责怪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么?想来是不能的。而进城的人们求的一席安身之地也是无可厚非的,在政府没有能有效解决廉租房体系之前,人们是有权利去追求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的。因此只要城市化的速度不降低,也就很有可能我们的房价就永远也降不低。
其次我们在看看我们城市化的工业背景,英国城市化的工业背景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而这个期间的工业企业,无论如何也只能算劳动密集型企业;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工业背景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动力的革命,产生的行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日本情况与前面英美差别不算太大。城市化的工业背景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一是进城的是大量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因为工作劳动强度大,与社会联系并不紧密,对生存的要求大大强过对居住的要求,因此在我们国家早些日子,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工人住在拥挤的房屋里的怨言并不如今天这么厉害。反看我们今天的城市化的工业背景呢?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处于三个工业背景同时并存的背景下的城市化,从产业体系来说,我们今天的城市化背景是二三产业并重背景下的城市化,而前面几个国家的城市化产业背景则几乎全为二产业背景。由于产业结构的巨大不同,以及产业特征的巨大不同,三产业的需求的人工需求的技术性远远弱于二产业,而对人的思维性却远远强于二产业,因此三产业的人员,普遍特点是独立性强,思辨能力强,因此对于群居生活接受程度会大大弱于二产业,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会大大高于二产业,因此在同等城市化速度的情况下,对住宅的需求将超过二产业为主要工业背景的城市化境况。
第三则是我们城市化的方向或者是我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偏差导致大城市天堂论从而形成的房屋需求无限化。因为中国巨大的人口,而中国的大城市相对于欧美国家的小容量人口的大城市,显得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一诞生之日,变是紧缺性或者稀缺性物品,因此大城市长期居住状况,长期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大城市得人不想出来,外面的人又源源不断的想拥进来,进来的人总的有居住地,所以大城市的居住性商品,从来都是奇货可居,对于这种商品,想依靠人为的原因将房价降下来,几乎是没有任何的可能性,除非哪天在大城市里面向外流出的人口多于涌进城市的人口。
第四会回到经济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在80年代之前中国城市住房体系问题不那么明显,一是政府在刻意的压制城市化,将工业布局郊区化,二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原因,人们对住房问题有一种天然的秩序感,而这种秩序不是建立在个人努力的情况下,是建立在外界政府控制的范围下,因此是一个压力体系,而不是一个张力体系,所以政府在解决住房问题,可以几乎不用从住房本身去考虑都可以解决,但是今天这个张力体系下,要再用原来的方法进行管理,何其难以。
以上论断,也许还不足以说明房价上涨的所有原因,但我想也应该是主要原因了,至于当今我们看到的所有经济问题或者政府政策问题,这相对于上面这些问题,也许只能算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对细枝末节的问题进行的整治与管理,当然也就只能收到微不足道的效果。
再反过来看中央的调控政策,有那一条是朝着上面这些因素的努力去的呢?如果政府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让中国的城市化方向不是按照城镇—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这样的路线去行进的话,而是按照平行方向前进的话,会形成今天的房价怪异现象么?如果需要验证的话,我们不妨看看,哪个房价出问题的城市,不是所在区域的特大城市?
既然调控没有效果,而中央政府却还要一再调控,这样做的唯一后果,就是不断向社会透支政府的信用,因为中国的民众从来都是相信政府的,当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或者让当今的民众或者商人认识到政府也有无能的时候,也许那时侯对政府的所有政策会更加肆无忌惮,这也可以从市场中得到证明的,那就是在今年国六条出来后,为什么各个问题城市的房价不降反升呢?因此政府应该更为小心与谨慎的对待自己的信用,相信政府应该明白狼来了的故事,那可是个灰色的玩笑,实在不好玩。
那么政府有没有办法去遏制当前这个不听话的房地产市场呢?笔者认为是有的,打蛇打七寸,出招出很招。按照笔者在前面分析的几个原因,笔者以为政府可以从上面几个问题出发,来制定相应的经济的法律的政策来遏制当前的房价。其一是减缓城市化水平,在经济方面反映出不再单纯追求GDP数量,而追求集约形经济增长,其二用剪刀差的方式鼓励居民到小城市或城镇去居住,三是大力建设廉租房体系,弱化住房的商品属性,从而减少商品的需求特性,达到降低房价的作用。
前一篇:把感动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