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欲横流世界,寻回物感初美

(2016-12-29 00:32:43)
分类: 杂感随笔

——记许燎源艺术文献展(1993年至2016)及“物感主义”宣言

近日于成都开幕的“许燎源艺术文献展(1993年至2016)”,推出了著名艺术家许燎源二十多年来,以物感主义为指向的标志性艺术创作,涵盖绘画、雕塑、装置、陶艺、建筑、家具、综合设计等多个门类,参展艺术品总计达600多件,可谓是萃选了许燎源先生正处巅峰时期的经典创作。

https://p.pstatp.com/large/141e0001b9951a501a81

同时,众多的展品,也将许燎源先生所倡导的“物感主义”进行了更具现实意义的阐述。因此,展览开幕当日,也是作为中国当代本土艺术流派“物感主义”的首次社会化公开发布。显然,这是一次足以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标志性事件。

https://p.pstatp.com/large/14190003eed438e5b7c7

​一直以来,战台烽对于许燎源先生的创作认知,还都只停留在他的酒类装潢设计上,毕竟这是最容易被公众所接触到的范畴。但此次观摩“许燎源艺术文献展”却发现,许燎源的创作世界之广,浩瀚如海,包罗万象,涉及了艺术形态的诸多门类。从平面到立体,从陶瓷、玻璃、丝绸到金属、竹木、塑料等等,但其中又有着紧密的辩证联系,虽万物万形,但“物”的本质却格外趋同,亲身而忘我的畅游其中,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令人难忘。

https://p.pstatp.com/large/14210001b536d05b7ccd

并不知道在人类发展史上,艺术品初诞生时艺术创作者的心态,但相信,一定是在生活中的发现和创作,无论是由自然界的动植物而来,还是由生活的器物而来。然而,许多许多年过去,艺术品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却在不断的被割裂,生活用品的实用性,与艺术品的高冷性,让两种同根同源的“物”,渐行渐远。

https://p.pstatp.com/large/141d0001b9f503600c25

其实由许燎源先生提出的“物感”,应该正是由这种对艺术与生活之间断层的焦灼而引发,所开启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在重整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更是要以此来改进“人”与“物”的关系,毕竟物物之间的关联。莫不是基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创造,人与物的关联,才是兼顾是艺术创作与审美的存在本源。

https://p.pstatp.com/large/141d0001b876fd4701df

在当初接触许燎源先生的作品时,战台烽有过一些思考,就拿许先生设计的酒类包装为例,形态或质朴,或超前,或后现代,莫不都是艺术品的存在。但很多情况下,艺术品都是小众艺术,被收藏,被赏玩,被交易,甚至被炒作……物品的稀缺性,甚至是唯一性,成为了很多艺术品的独特属性。而作为一个盛酒容器,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装入酒,被批量生产和销售之后,就具有了喜闻乐见的平常之物,可赏玩,可使用,而器具和酒的文化碰撞,又赋予了艺术品于灵性与动感,这与既往被束之高阁的所谓艺术品,有着天壤之别。

https://p.pstatp.com/large/141e0001b9762eae4a91

其实在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参观时,也有这样一种印象,大部分展品,不仅可以观看,也可以触摸和体验。参观过程有幸得与许燎源先生,兴致勃勃地为众多观众介绍一件件作品,不时邀请观众体验许多的家具展品,或坐或卧,亲身感受。或许,所谓“物感”主义,便是在这种互动式的观摩中,得到了相应的呈现,一件艺术品,不仅应当具有审美特质,也应当具有使用价值,设计者“人尽其才”的创作奉献,而作品也应“物尽其用”的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才是“物”的本原价值。

https://p.pstatp.com/large/141e0001b97b7a0a6761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面对一组造型优雅的三角桌具时,有好事者问许燎源先生:类似这样的作品,究竟算艺术品还是算家具?他回答,不用的时候,是艺术品;若用起来,便是桌椅。又被问,若要买需要多少钱?许先生表示,大概三十万,但若能批量生产,则会大大降低成本,可以轻易进入普通百姓家。

https://p.pstatp.com/large/141d0001b874d95d06b0

确实如此,无论是酒瓶,还是家具,都在讲明一个道理,艺术可以很生活化,艺术也需有实用性,人人应该享有观赏艺术品,甚至使用艺术品的权利,这是便是艺术品的“物感”所在,而许燎源先生也在追求艺术品与物的关联,讲求两个性能之间的似是非是,这是一种辩证而统一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当你面对一件作品时,能从中看到生活器物的影子,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种旖旎般踯躅于现实与想象世界的感受,极其美妙,那是“脑洞大开”,但又“若有所思”。

https://p.pstatp.com/large/141f0005e90dbb2753e3

在既往,当我们带着对艺术品的“敬畏”与“呵护”的心态,以收藏的方式对其实施“宠爱”的时候,也随之产生了对艺术品近乎病态的追逐,而所谓艺术品的创作与流通,也不再以单纯的艺术鉴赏为源动力,更勿提使用价值,因此,在这个浮华的世界,常说的“物欲横流”体现着艺术品的“物”之世界,就显得尤为突出,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物”性出了问题,这个问题,遍布于“物”的方方面面。


https://p.pstatp.com/large/141c0005a8788a511f44

“物欲”其实是逆“物”而行,违反“物作”的规律,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触目惊心,而更令人痛心疾首的,则是道德程度的堕落与败坏,虽然不能将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持续下滑归结于艺术品领域的乱象,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本来应该承载审美功能的艺术创作,并没有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责任。

https://p.pstatp.com/large/141f0005e90cf0682364

许燎源先生的作品,以及由他所倡导的“物感”悬疑,却都是以“物”的本质出发,追求作品的“物”张力,维护作品的“物”性能,这代表了一种足够原生态,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创作理念,所带来的不仅仅艺术领域的返璞归真,也是生活领域的大放异彩,正如古人云:天工开“物”,而“物”本应就是浑然天成的天人合一之物。

https://p.pstatp.com/large/141c0005a873b55ff7f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