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影音评论 |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是一部很特殊的电视剧,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很难再见到像《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这样的寓教于乐、充满童趣的作品了。当下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电视作品严重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抛开种种成人化战争、爱情、宫斗、穿越戏不说,就算是动画片,也是“玩具片”和“说教片”当道,要么不好看,要么有太多的诱导性消费,出发点的立场,会直接影响着受众的观感。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作为大型的系列情景剧,据说要拍到300集,为《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五部,每部60集,每集22分钟左右。就目前战台烽所看到的部分而言,小巧、精致、好玩,每集故事之间,有一定的延续性,但又能独立成篇,随便拉出一集,也不会有太多的隔阂感。《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设定在民国时期一家私立学堂,置景风格和人物造型,应为江南水乡某镇,轻灵隽秀,超然物外,剧中又经常有山水国画元素的映衬,显示出传统国学的无穷魅力,同时吸收漫画、吟诵等艺术形式,营造一幕幕意趣盎然的生活情境。
有一个问题,战台烽也常思索,就是本片为什么会将时间设定为民国时期,看了多集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最佳的折中之道。首先,从接地气而言,故事发生的年代,当然是距离现代越近越好,但众所周知,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的“烧砸打抢”和“焚书坑儒”,中华文化无论从物质上,还是到精神上,几乎被破坏尽矣,再难寻回昔日的风采,甚至包括孩子们所诵读的《弟子规》、《三字经》等等,统统被“毁尸灭迹”,虽然近年国学之风渐起,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再说回剧中所设定的民国时期,虽然当时内忧外患,但并没有舍弃对文化的传承,而且由于科技发展,很多明清乃至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新鲜玩意,在那个时期,都已经开始走上应用之道,所以我们在片中看到皮鞋、汽水、眼镜、汽车,不会有太多的违和之感,更容易借古喻今,反衬当下。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虽然围绕学堂展开,但并没有拘泥于一个小小的学堂,而是把与学堂相关的先生、学生、路人、仆人等等,一一展开来,展现出一个江南小镇的人情风貌,并从各个紧催的故事中,潜移默化的传输给观众有关国学的精粹思想。本剧的主线人物,是由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所饰演一位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教书先生,他不仅教书育人,而且对身边的众人,也倾注了大量的耐心与爱心,所谓传道授业者,大概如此。除王院长之外,剧中一干小朋友表演也都非常出色,虽然是现代的小演员去扮演民国时期的孩子们,但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人物特点,毫不出戏,又真挚自然,充满童真的小心思。使得剧集犹如一本妙趣横生的课外书,与电视机前的小观众,既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神秘感,又尽可能的通过故事与大家共鸣,如此看来,趣味性十足,值得向家长朋友们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