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别离》:电影中的“六无”产品(图)

(2012-11-10 23:08:34)
标签:

娱乐

纳德

一次别离

影片

两伊战争

分类: 影音评论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即将登录国内大银幕。这其实是件悲喜交加的事情。悲的是,该片早在去年的3月份,就已经在伊朗本土上映,喜的是,终于来到了家门前,可以近距离大视野的欣赏这部电影佳作。当然,诸多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姗姗来迟,如《国王的演讲》,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早来晚来,能来就是影迷的大幸。

《一次别离》:电影中的“六无”产品(图)

《一次别离》是典型的伊朗风格电影,完全符合了伊朗政府对影片苛刻的审查标准,也着眼于伊朗人生活中细节碎述的记录,细微中见人性。同时,这也是一部国内并不多见的“六无”产品:了无创作痕迹,无论是故事,还是表演,以及影片的拍摄和制作,一切浑然天成,如一段本就存在的往事,电影镜头如一个过往的旁观者,带领观众做了一次时间回溯的旅行而已。

 

剧本无骨

《一次别离》其实在海峡对岸被翻译为“分居风暴”,这个片名无疑更商业,但距离影片朴实的风格,确实跑得太远了些。不像我们所看过的大多数故事结构性很强的电影,《一次别离》更像一个流水账,从影片最初,纳德和西敏夫妇在法院因移民分歧而要办离婚手续,到影片结束时,他们又一次来到这里办离婚手续,时间带着他们兜了一个圈,回到了原来的地点,却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时间,因为在这一圈的岁月旅程中,围绕他们的分手事件,发生了太多太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剧情没有明显的段落结构性,却如盛放的玫瑰,层次递进,逐瓣张扬。这是一次因为别离引发的“命”案,陆续牵涉到两个家庭的诸多的人物,其他诸如主人公们的邻居、同事,甚至法院工作人员以及路人等等,各个生动无比,性格鲜明,挨个粉墨登场。也因剧中角色的性格使然,才能推动剧情如奔流的小溪一般,不断交织、碰撞、冲击,却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所以说,虽然剧本无骨,但好在肉感丰满,以细节取胜。

 

演员无名

国内观众本就接触伊朗影片少少,所以,片中的主演演员,对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知名度。当然,他们在伊朗,也多数不是大牌。除了西敏的扮演者蕾拉·哈塔米(Leila Hatami),参演影片众多,还曾多次获得大奖,瑞茨丈夫的扮演者沙哈布·侯赛尼( Shahab Hosseini),也曾出演多部作品,其他角色,连基本资料都难找到。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一次别离》中的精彩表现,也丝毫没有阻挡多位演员凭本片获得各国际性表演奖。很多时候,对于观众来讲,不是熟脸,反倒更容易进入剧情,角色也更容易被接受。

一个演员的伟大,应体现在他是否扮演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否参与过令人难忘的作品,《一次别离》就是这样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观影多日后,闭上眼睛,剧中男女老少各色人等,依然“音容宛在”般在脑海中闪现……

 

表演无痕

电影不是舞台剧,表演的最高水准,应是以对角色的深入刻画为评判。看国内众多科班出身的演员们带着一身的“表演系”味道,再看《一次别离》的众演员,完全不在一个境界:从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到刚刚五岁的女孩,都达到了角色和演员的高度统一。

很遗憾的是,战台烽无法看到《一次别离》的剧本,不知演员的台词,是否严格按照剧本来走,还是如我们的某些导演那样,很多情况下,仅告诉演员剧情,以及导演想要的感觉,更多的是靠演员自己的发挥。我宁愿相信后者,皆因电影通篇,看不到演员们做作的表演,人物形象和角色性格如此统一,而语言及肢体表现,又如此自然,让观众无法判定,究竟是导演遇到了好演员,还是演员遇到了好导演,或是相辅相成。

笔者初次接触伊朗电影,是大导阿巴斯的系列作品,儿童题材为主,其实作为儿童片,最难控制的就是儿童演员,但在众多伊朗影片中,演员们似乎天生为角色所生,也或者说,角色就是为该演员所设,很大程度上,给了演员更多发挥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本色演出的自由,或许这就是众多伊朗导演在演员调度上的特色。

 

技术无形

或许是与拍摄和后期相关的元素,被导演极力掩饰,所以在《一次别离》中,看不多太多幕后痕迹,比如说,摄像机的存在很不明显,镜头仿若一只眼睛,时近时远的注视着影片中的人物,跟随他们的喜怒哀乐,却不会去引导他们的走位与表演空间。影片的拍摄多数时候以手持摄像机形式出现,更像一个跟踪报道的时事新闻而已,角色们如新闻中的当事人,只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

而影片在剪辑中,也没有突兀的跳接,以及诸如梦境、闪回等蒙太奇惯常处理手法。而且,观影后才意识到的是,影片似乎通篇没有配乐在,除了结束一幕的长镜头。但战台烽相信这不是因为成本低的缘故,而是这样一部充满了纪实感的影片,并不需要用音乐来烘托情绪,或者被音乐所扰乱情绪,事实也证明,影片并没有因为配乐的缺失,而显得单薄。

 

结局无果

《一次别离》虽然不是悬疑片,却设置了诸多的悬疑因素,谜团重重。每个人都如同生长在阳光下,却又无法拜托阳光背后的阴影。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完全袒露心扉,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又完全压榨出每个人内心存在的“小”来,当然,剧情中仍然埋设了很多暗线,以及并未明确阐述的疑问,比如家教为何后来自己改了口供等等,让观众费了很多思量。

最令人牵肠挂肚的,当数影片的结尾,面对执意要离婚的父母,女儿只能从中做一个选择,未来跟母亲移民出国,还是跟父亲留守旧地。但是,这个决定,必须在父母出去之后,才能讲给法官听,所以,所有的观影观众,都和纳德夫妇一样,开始了走廊中的漫长等等……前面所说通篇几乎听不到的配乐,此时才慢慢流泻出来,一种淡淡的无奈的忧伤的钢琴曲……直至影片结束,也没等来结果,这对夫妇如此,所有的观影者,也和纳德夫妇一样,被关在了结果告知的大门之外……真相没有人知道。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局,也是《一次别离》带给观众的观影谜题吧。

 

影片无水

虽《一次别离》作为一部家庭伦理片,所收录皆为生活琐碎事,但胜在故事的层层铺垫,人物内心的层层剖解,看似极其随意的剧本,其实经过了缜密的计算和安排,特别是从情节的铺陈所衍生出的各种故事发展变数,随如脱缰野马,却贵在行散而神不散,全部在导演的控制之中。场景不多,但情节丝毫不觉得薄弱,格局不大,却带领观众对伊朗的社会和人群进行探入式的洞察,小中见大,张力十足。这样的影片,观赏性极强,可谓货真价实。看多了国内注水肉式影片的观众,应会通过《一次别离》得到满足的观影体验。

最后的疑问,战台烽对两伊战争并不太了解,但偶尔会想,虽然伊朗电影禁止触碰政治,但该片中西敏夫妇的交战,以及两个家庭的交战,是否有对两伊战争的隐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