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灾难,反思战争——汶川•南京双城祭
(2009-05-12 14:57:46)
标签:
拉贝日记南京大屠杀悲剧性南京!南京!杂谈 |
分类: 杂感随笔 |
今天是5.12周年祭,虽然那个伤痛的时刻已经过去一年,但是时至今日,痛的感受仍在悄然弥漫开来。不仅仅因为不忍回首的那一场天灾,已经上映的《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也将中国人的国殇以不同于以往的思考重新带入国人的视野。
71年前,中国·南京,遭遇二战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一次屠城,死亡30万人。
1年前,四川·汶川,发生我国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死伤达10万余人。
林浩,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已经从楼板下逃出生天的他没有自己跑掉,而是回头挽救还压在废墟里的同学。
谭千秋,德阳市东汽教师。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这位51岁的普通中学老师像童话里的天使,张开双臂死死护住4名同学,用血肉之躯承受了千钧重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蒋敏,彭州市公安局民警。执勤时接到电话,婆婆、丈夫、女儿等10位亲人在地震中丧生。“家人没有了,我们爱其他人吧”,蒋敏将对逝去亲人的爱和责任全部投入到灾民身上。
……
这些在废墟和伤痛中曾给国人带来温暖和希望的名字相信大家还能说出很多,他们勇敢无私的付出照亮了生者继续前行的方向,将被世人永远铭记。对于71年前的那场战争呢?谁否能从30万同胞中说出3个人的名字?别说3个了,或许一个也说不出。
南京大屠杀的题材会让很多人有所抵触,因为中国人在这个事件中的一些真实形象被抹杀了,成了一个很符号化东西。你不愿意再看,之前那些进入公共视野的东西让你觉得无非就是中国人被杀,完全弱者的姿态。
实际上中国人活到今天,没有一次侵略是不抵抗的,清军入关在江南遭到的抵抗是很惨烈的,七八个月打不下来最后就屠城。怎么到了南京,就成了不抵抗成了羔羊了呢?
于是,立意和思路都超越了以往同类题材的《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开始以自己人和第三方、自救和他救,冷峻和温暖的不同视角、主题和视觉影像殊途同归地完成了有关南京这段历史最完整、新颖而深刻的讲述。
《南京!南京!》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国人的情感系统,因为它最终讲述了战争的两方都是受害者。对于片中最遭诟病的结尾,陆川则表示希望有一天,人类是这么去对待和尊重生命。“小豆子就像一个火种,从刘烨的手里传到蒋淑云的手里,再传到角川的手里。我觉得所有国家之所以能够和平相处,是因为它骨干的人民内心存在着巨大的善意,这些人在一起就能保护和尊重生命。”
这也正是徳、法、中三国耗时十年,耗资过亿,网聚奥斯卡的梦幻团队将《拉贝日记》搬上银幕的初衷。
《拉贝日记》是一次迟到的感恩,令国人蒙羞的是,这次感恩却不是由受到恩泽的我们来完成,而是由拉贝故乡德国的导演来再现历史,对于这样的影片,对于这位永远的恩人,我们除了铭记,没有任何资格去漠视和质疑。
约翰·拉贝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陌生的。
他是一个纳粹,却在南京沦陷时为同盟国的敌人制造生的可能。
他是一个商人,却为不相干的弱者散尽家财。
如果没有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屠戮的中国人很可能会是55万
跟他做了同样选择的老乡辛德勒,90年代,犹太人献给他一座电影的丰碑,让这位拯救天使的功绩在全世界得到颂扬。同期,由约翰·拉贝在战时暗地悉心整理记录的日记才首度得以出版。这本《拉贝日记》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又十年后,由德方牵头,中、法决定将《拉贝日记》搬上银幕,以理性的视角、真实的细节、以及巨大的慈悲之心讲述这段历史,以告慰老人家在天之灵,并对这位人道主义战士奉上我们迟到的敬意和缅怀。
每个人的一生、每个社会在运行过程中,总会遭遇到各种不测。人的悲剧性似乎在诞生一刻起就已开始,他/她注定走向死亡。但是正是这种内在悲剧性,给予了人生的厚度与丰沛。我们赞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或是孟子所说的“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因为他们在不可逆转的环境中,仍保持了镇定和勇气,这种镇定与勇敢赋予了人类以尊严,提供了人生活的意义。
国耻,家难,天灾,人祸,都不能阻止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的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