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指人心:一种小说艺术

(2014-06-09 09:11:04)
  • 直指人心:一种小说艺术
  • 作者:陈永光(靖江)
  • ——读陈建波长篇《诡计》与《密谋》
        在《诡计》与《密谋》的字里行间,你会发现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小说家陈建波挥动皮鞭,总是竭力将他笔下的人物驱赶到一个狭小、封闭的地域,或者空间里去。在《诡计》中,前半部分,这个空间是红玫瑰公寓,后半部分,这个空间是徐家老宅。在《密谋》中,地域是所谓的吴尚特别市,空间更多的则是大陆旅馆。
        这使得这两部小说,都带有了强烈的室内剧意味。作者因此显得非常心不在焉:抗战胜利之后的中国社会,多么芜杂的主题,多么丰富的素材,多么深刻的思想,多少作家在这里打量、深挖、砥砺?!陈建波偏偏在此负手而立,意兴阑珊。不错,他也标示了时代背景,但仅仅写意式、“苍苍横翠微”地寥寥几笔,便又立即回到了工笔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人物关系叙写。他也描写了诸如战争这样的宏大场景,但仅仅战略式、沙盘式地简洁指示,绝不拖拉、渲染,更主要的则是交代人物的命运与归宿。他偶尔关乎风月,但总是让真正的感情自行熄灭,让欲望之火熊熊燃烧。
        于是有趣的问题发生了:这样的小说,有所谓的主题吗?甚至,有所谓的主人公吗?与陆西元相比,孙意纯属误打误撞,鬼使神差,不过欲使空虚若无的一张蛛网,成为清晰可见的事实而已。即便是《密谋》中着墨最多的陆西元,论性格不如刘原完整,论思想缺少应有的深刻,论命运甚至不如最终致其死亡的凌风五跌宕。看起来,也不过是一个被所谓“最高机密”捆绑的体面道具而已。再仔细看去,你会发现,在陈建波笔下,难得看到清晰的肖像描写(市长陆西元如何才俊?画家孙意如何倜傥?一片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羞红了脸”、“若有所思”、“脸色铁青”、“讪笑”这样模式化的表情符号。与之恰成对比的是,在很多现代小说中已然绝迹的“写景”,陈建波却又不吝笔墨,愿意细细描摹一番。
        然则,《诡计》何为?《密谋》何为?
        我的回答是:直指人心。
        相比于内心的真实,外貌的真实何足道哉?!一个人的感情暧昧难言,一个人的欲望却总是一目了然。时代再纵横捭阖,它如果不在一个人的内心兴风作浪,还有什么价值?!之所以“写景”,是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或者干脆说:一切景语皆心语也。阅读《诡计》与《密谋》,恰如面对棋盘:限定的边界,明确的规则,尤其是作为重要人物的将、帅、士,他们永远不会走出内心的田字格。
        在这个意义上,有关《诡计》与《密谋》的一切就会豁然开朗。离开沉重的时代。离开复杂的场景。离开堂皇的感情。回到内心!回到内心!回到内心!你会发现,之所以作家“偏爱”红玫瑰公寓、徐家老宅、大陆旅馆……这些狭小、封闭的所在,是因为它们恰好是作家意旨的一种象征。它们的狭小、封闭,恰好象征着人们的内心世界。红玫瑰公寓是这样:一群人共同租用,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每个房间都藏着这样那样的秘密。徐家老宅尤其如此:它古老(但不如人心古老),它阴暗(隐蔽招致公开,公开又招致隐蔽),它机关重重(重重自保,往往又重重自伤)。世道人心,世道人心。没有人心,哪来的世道?
        徐家老宅也许实在,也许虚拟。所谓的“红玫瑰公寓”、“大陆旅馆”、“范家花园”,则是当然的杜撰。我想说的是,通过象征的手法,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内心,小说家非常鲜明地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一种园林式的建构。你看,划地为高墙,立石为假山,凿地为水池,树之以荫,花之以景,亭台楼榭之以路径,看得见天光云影,听得到风声鹤唳,既是园林的基本方法,与陈建波小说的人物设置、故事讲述、氛围营造,难道不是异曲同工?身虽帷幄之中,心在千里之外,既是园林之独特意趣,不也正是陈建波小说的孜孜以求?财富、机密,是小说设置的悬念,当我们欣赏园林,难道不也一样心怀园林背后的“财富”、“机密”之类的好奇与疑问?
        阅读《诡计》与《密谋》这样的小说是欲罢不能的,它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促使你不知疲倦地移步换景,直至你完全掌握这座园林的基本架构、重要景点,以及来龙去脉。读完小说,你的感觉也恰如走出园林:如梦方醒,如释重负。
        有的小说如诗,有的小说像画。有的小说如河流,有的小说像高山。陈建波的小说,则是一座园林。这似乎是一种必然。因为,园林是我们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而文化总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通过某种隐秘的传承、开示,以及作家个人的顿悟、雄心,文化在另一种样式之中,显示出了它依然灿烂夺目的华美面貌。
        不知道陈建波的下一部作品,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座园林?但我知道,它一定还会是一颗巨大的、温暖的、汩汩而动的心房,同时也一定会是一颗慌乱的、狡黠的、冷漠的心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