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州晚报陈建波人物访谈

(2012-02-06 10:06:31)
标签:

文化

   

http://s2/middle/42c8de98gb8422cca3521&690


导读: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小说家陈建波“丰收的一年”。

    去年底,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伟哥》一经面世,便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首页、读书频道获得重点推荐,并登上当当网、京东商城新书热卖榜;与此同时,新华书目报、中华读书报、城市晚报、燕赵都市报等传统报刊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访谈和介绍。陈建波坦言:相信这部作品会在今后14年内有所斩获。

    去年上半年,长篇小说《诡计》、《出手》分别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相继登上当当、卓越等图书销售网站的新书热卖榜,其中《出手》已经签出影视改编权,《诡计》的影视改编权,也已基本商定。当年底,他2009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密室》已经由代理公司与某省台卫视签约。

   

   

创作简历:

简历:陈建波,71年生,小说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于90年代初开始文字写作,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各家报刊。2005年正式开始长篇小说创作,先后公开发表长篇小说三部,正式公开出版《暗杀》、《伟哥》、《诡计》等长篇小说六部。

       

    (小标题)《伟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问:请您谈谈《伟哥》一书的亮点。

    该书讲述的是某市文管处副处长黎伟在负责拆迁文化保护工作中,与自己的初恋情人巧遇,进而陷入一张被同学、女人编织成的隐形但难以挣脱的大网,不能自拔的故事。该书策划方盛大文学华文天下的出版总监马志明称此书为“状态”小说,因为该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代表了社会上一大批中年男人的典型生活状态:窝囊不失正直,想作为却有心无力。此书没有性爱,没有色情,是一部严肃的文学力作。

    这本书是借城市拆迁与传统文化的断裂之间的矛盾为背景,叙写城市俗世众生百态的一部作品。中年男人的欲望和无奈,在其间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这些人物,无论是从年龄还是社会阅历,都处于人生的成熟阶段,是这个社会的中坚,他们的感情历程、生活遭遇,都折射着当下社会变迁中的现实景象。我认为,在文学作品中着重对于人性的剖析,始终是吸引读者的闪光点。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也是。

   

    问:书名很特别,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为何要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伟哥》,是针对所谓中年男人欲望和无奈的命题而言的。其实对于当下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精神上的缺失和低靡,更需要某种类似伟哥作用的东西来提振一下。这样一个书名,不仅仅是让人产生联想,吸引眼球,它还具有文化意义上更深层的价值。

      

    问:都说你是“计谋小说创始人”,这个封号是怎么来的呢?

    “计谋小说”之说,是时代华语公司给予《诡计》这部小说的定位。因为,这部作品题材涉及广泛,谍战、悬疑,爱情、亲情,因为无法给这样的作品定一个调子,所以就以计谋小说来命名。而这一点,又正暗合了我之前所写的几部作品的风格。华文天下出版方也觉得这样介绍我的作品风格比较贴切,便将我之后所写的类似风格的作品列入其内。在我看来,计谋小说是对于自己一些风格不能借用已有范畴明确定位的作品的说明和重新定义。但是,我并不过于重视这一点。因为以后我会不会再拘泥于这样的创作风格,还是个未知数。至少《伟哥》的出版和读者的反应,就证实了我对自己的认识,在批判现实主义题材上面,我同样可以写出得心应手的作品来。

       

    问:何为状态小说?何为计谋小说?

    状态小说,是指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与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类似,算是一个新名词吧。

    计谋小说,其实是情节小说和悬念小说、推理小说的合体。当然,在这样的小说里,我关注的依旧是人性。

    《暗杀》写的是兄弟情,《乱花》有点类似于谍影重重的味道。《密室》写是的家族纷争和个人的迷惘。《诡计》写了小人物在乱世里的无奈和父女情。《出手》涉及面较广,军事、谍战、推理、文物,都沾边。当然重点还是人性。

    至于《伟哥》,是我少有的现实题材作品。这篇小说的成品,与我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能够高度同一,令我欣慰。当然,这要感谢华文天下图书公司,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不会冒险下决心去撰写这样一部严肃文学作品的。

   

    问:之前的五部长篇都是计谋小说,怎么想起来要写这样一部状态小说的?

    如何在讲故事的同时,增强小说的文学性,这是需要用心对待的问题。我有一点点野心,希望自己能够在广泛的领域里创作小说。所以,我尝试性地接受了华文天下图书公司两次命题小说,即,他们出题目和大致的想法,我以自己的阅历和文字将它付诸实现。《伟哥》即是一例。

    当时出版方出的意向是:题目《伟哥》,写中年男人欲望和无奈的故事。这短短不足二十个字,就是我写作这部长篇的由来。所幸这部小说不辱使命,内容之精彩、楔入社会现实之深、手法之娴熟巧妙,远远超出了出版方的预计,我将以此为荣。

   

    (小标题)海陵老宅赐予不竭灵感(此段请补充一些问题,问题见下)

   

    问:自20083月第二次印刷发行后,同年8月,陈建波的长篇小说《暗杀》正式签约北京华录百纳影视公司。《暗杀》以老泰州为背景,以海陵为地名创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里面用到了哪些海陵地名?目前剧本成型了吗?何时投拍? 

    《暗杀》这部小说是以泰州地貌名称为背景写的小说,内容以国共日伪四方情报暗战为主线,描写了豪门世族周家三兄弟间的亲情和争斗,隐喻了国家存亡之际,芸芸众生对于三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和得失。这部作品,颂扬了投身抗日的勇士们,鞭挞了卖身求荣的汉奸,更以悬疑谍战的手法,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间,引用了大量的泰州地名,譬如大浦头、万字会、稻河、草河、五巷、天禄街等等,将古城海陵(泰州)的面貌介绍给了国内广大的读者。著名评论家汪政认为:“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它以悬疑小说的艺术风格挖掘出了一件扑朔迷离的历史奇案,又通过这一奇案,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多种政治力量角逐的场面,是一部将严肃题材与流行元素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

    这部小说出版伊始,即获得多方的关注。2008年夏,被改编成广播剧《秘密之战》在上海、山西、安徽等多家省级电台播出,赢得了广泛的反响。2008年底北京华录百纳影视公司签下了这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目前剧本处于创作阶段,因为题材、投资规模等原因,正在进行磨合。投拍时间,估计可能要在2012年之后

 

    问:讲讲您的人生和工作经历。这些经历是否与您的创作有一些联系?

    我十七岁进纺织厂工作,24岁做广告文案策划,28岁开始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干营销,32岁以后在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应该讲,人生的阅历还是非常丰富的。这个社会形形色色的事和人,经历见识得比较多,这就给我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营养来源。

    生活,永远是作家可以倚靠的坚实后盾。可以这样说,三十五岁之前的生活经历,是我三十五岁之后写作发力的源泉。从2006年至今,共计出版了长篇小说6部,发表了3部,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前期那些生活给予了充足的准备。我至今依然怀念那些曾经的蹉跎岁月。

   

问:您之前的5篇作品都是计谋小说,悬疑色彩浓厚,说你喜欢探访旧城区的老宅,是这样吗?探过哪些老宅?是夜里一个人去吗?泰州这座古城给了你哪些灵感?

我幼年时住在稻河清化桥附近、老京城剧场一角,五巷、新华巷,草河两岸徐家桥一带的景物,近在咫尺,记忆犹在。后来虽然搬离了那里,但新的工作地点依旧在这一带。近年来的城市改造,许多地方都已面貌大变了。我庆幸的是,在下坝地区拆迁前的两三年里,利用空余时间,几乎将那里走了个遍。特别是对于杨桥口至北海浴室一段的民国老宅,印象深刻。我发表在《中国故事》杂志上的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参照了其中一间洋宅的外貌描述的。至于《暗杀》中的周氏住宅建筑细节的描写,自然是来源自文保建筑‘九十九间半周(吴)氏住宅’的实景实物。我逛老宅,因为光线的缘故,时间大多选在中午,偶尔有夜间路过的经历,两者间的感受很不一样。当然遗憾也是有的,譬如吴同甲故居背后东西走向的巷子里,有一条朝北的深巷,被我错过了。拆迁后,据说那里发现了一座明式老宅,一棵三百年黄杨树。我冒雨赶去看时,宅已拆,树仍在,废墟的古树摇曳的风姿,至今仍然依稀在眼前浮现。

   

 

    (小标题)欢乐常在不经意间造访

   

    问:您的首部长篇小说《暗杀》出版时,出版方称你为“深居水下的小说创作者”,对这个说法,你以为如何?

    这是出版时,出版方的介绍语。因为,之前的陈建波,是无名的泛泛之辈,再加上我当时在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污水处理站工作,正应了这个介绍,所以欣然接受。

    深居水下也没什么不好,在没有人知道你的地方刻苦下功夫,以期一鸣惊人,乃是古今常事。如今的我,虽然不再深居水下,但是依旧怀念那段漫长的水下深居的生活。正是在那种孤寂和无奈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动力,鼓舞自己坚持写作,不被世事凡俗所纠缠。有所失者,必有所得。我坚信这一点。

   

    问:20106月,您收到了时代华语图书公司的出版合同,您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诡计》即将出版。自此,您全面开始了与国内著名大公司的合作。这对一个小说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以前出的三本书,都是由一些实力较弱的图书公司来操作经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书商借作者之名运作,营销宣传方面做不到位,导致作者和图书公司之间形不成双赢格局,对于作品以及作者影响力的形成不利。

    而《诡计》这部小说出版方时代华语,以及当时已获约稿的华文天下,都是中国顶级的出版公司,它们所拥有的分销渠道和媒体支持,绝非一般小公司所可比拟的。和实力雄厚的图书公司合作,这对于一个小说家而言,作品在社会上所得到的反响以及自身份量的体现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问:六年出了六本书,回头看看自己的创作路是什么感觉?你说过,《暗杀》这本书是你的第一部作品。文风上有老式章回体的味道,瑕疵不少。跟现在比,悬殊太大。心中感叹,《伟哥》有些不可超越意思了。

    六年后,回头看自己创作路,一面是惊讶,一面是感叹,更有的是一股子的豪情。我总感觉,自己可挖掘的题材还有很多,更多的宝库正敞着大门亟待我去开采。

    记得某位大师说过,作家分两种,一种是想象型的,一种是生活型的。后者束缚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创作面有限。前者则可以通过想象的翅膀,获得无穷的资源和动力。我觉得自己类似倾向于前者。不过,我并不因此而轻视后一类的作家,因为,他们其中的佼佼者往往只需一部小说就可以奠定自己终身的文学地位,虽然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暗杀》这本书是我的第一部作品,那时候写东西,因为有过受先锋派影响导致的负面心理,抱着万无一失的心态,依照章回体的手法创作,放不开手脚,自然落下了不少瑕疵。与日后创作收获中渐渐树立自信后的挥洒自如相比,自然有天壤之别。到目前为止,《伟哥》是我最为看重的作品,不但因为它有故事有文字,而且,我已经将昔日自己因为害怕失去市场,而不敢使用的一些先锋派手法都不拘一格地施展开来了,在先锋和传统当中游刃有余,这种状态,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保持住。是为感慨之由。

   

    问:创作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写长篇小说,是一个煎熬的过程。但是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欢乐愉悦是经常在不经意间造访的。我最难忘的经历,是写《出手》时,一度陷入了思维僵局。这样的困境持续了大约一个星期。就在某个寒冷的清晨,头脑空白地面对着空白的稿纸时,也就是那一刹那,人物、情节的变化,像冰河瞬间融解样,一泻千里。那时候,心中的狂喜,是非语言所能描述的。

 

    (小标题)要好看的故事更要品位

 

    问:您的多部小说将陆续改编成影视剧,请您就小说改编影视剧这一现象发表您的看法。

    对于小说改编影视剧这一现象,我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首先,作品被既然被影视商看中,那就说明它具备大众文化传播的价值,而不仅仅为阅读方式所独占,并会因此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都是件好事。麦家近期讲过一句话: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故事无疑是小说得以安身立命的最后法宝,甚至,我越来越觉得,对于小说这种文体来讲,最大的文学性就包藏在故事中……

    我深感正确。正是因为作品故事的魅力,才有可能成为影视商青睐的目标。这个世界看似什么都在变,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文学性是底蕴,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东西,所有的影视乃至其他新兴传媒范畴的上佳作品,绝不会缺失它们。缺失它们的,也绝不会是一部好的作品。

 

    问:小说要好看吗?小说是个啥?你说过:思路决定出路。怎么理解?你走的是哪条路?

    小说当然要好看,单单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为例,《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每一部小说都写得意趣盎然,文字生辉。小说是什么?小说首先是故事,绝大多数没有故事的小说,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而成为先锋式的实验品。我早期写作,就是误入歧途,醉心于某些先锋派放弃故事情节的理论,结果,不被读者认可,不被市场认可。我是有过切肤之痛的。

    当下的写作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写作者再也不能坐在书房里闭门造车。思路决定出路,什么叫思路?就是你对自己将要写出的作品预先的谋划,谋定而后动。同样一个题材,你要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新意来,区别于其他的作家。同样的悬疑风格的作品,我侧重关注的是文化的品位,不再纠缠或满足讲了一个怪异充满悬念的故事。

      

    问:您已经出版6部小说,您如何评价自已的作品?

    一本书,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字。文字好的小说,至少有一个可供观赏的花瓶。然后是情节,给花瓶里注满物质,能够做到文字好,情节动人的作品,是佳作。如果能够再有独特的内涵和思想性,那么,三者合一,那就是经典之作。一个人一辈子写出一部经典之作,足矣。我认为,我至今所谓计谋小说中比较好的作品,是《密室》和《出手》。状态小说自然是《伟哥》。《伟哥》是我所有的作品中,优点最为均衡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我期待它能成为一部经典。我的写作风格,看似多变,其实不变。变的是内容情节,不变的是文学品位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报纸整版欣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