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十二)
(2008-12-01 12:14:50)
标签:
文化 |
(九)
夜色已深,大约到了八点之后,小巷中就鲜见人迹。樊家书坊一带更是显现出了静寂凄凉的意味。这附近的住户们,为着前天那桩离奇的死亡案件,家家心存畏惧,早早地就关闭了院门和房门,不敢贸然外出。这个日常惯见但实质上却是来历不明之人的死法,在吴陵居民中是最为忌讳的。他们秉承了《聊斋志异》中吊死鬼为求转世必要寻找替身的说法,抱持着异常克制。即使平日里矛盾重重的夫妻妯娌们之间,此时也刻意放低了姿态,免得一时冲动被冥冥中的怨魂感惑而有机可趁。
大约半夜十二时,黯淡的月色印映下,走来了两个身材相若的男人。一个是过去经常造访此地的吴陵晚报编辑黎帆。另一个是他的中学同学,以技击业绩著称代替了姓名的八哥。进了曲折的巷子不久,他们原来生怕被人发觉的担心荡然无存。这片巷区,正笼罩在凶案巨大的阴影下,其影响,远胜过黑夜的降临、寒风的吹掠。此刻前往樊家书坊,正是绝佳的时机。
走了一大段路后,没有瞧见有闲人出现,原本心中忐忑的黎帆渐渐放松下来,低声说:“真静呀!”
八哥笑了一声,说:“月黑风高杀人夜、”
黎帆脑海里泛起了樊先生尸身在旗架上悬挂的虚幻情景,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冷战,摇摇头悄声道:“樊先生大概不会是夜里被人吊死的吧?”
八哥浑不在乎地说:“管他呢。富贵由人,生死在天。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劫数到了。那封信笺的现世,是他的丧钟敲响了。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的那本书我当兵时看过,是为樊先生而鸣的。你说对不?”
黎帆没有理会他这番前言不搭后语,逻辑错误的话语。尽量放轻了脚步,接近了樊家书坊。书坊院门紧闭,上面赫然交叉贴着封条,黑色的字迹在白纸上格外的醒目。
黎帆望着八哥。八哥笑了起来,说你真是个书呆子,然后伸手去门上齐中揭起封条来,退后几步,腾地跃上墙端跳进了院子,从里面开了锁,放黎帆入内。黎帆从衣兜里取出袖珍电筒来,小心翼翼地在地面上照,调节好亮度。八哥在这依稀的照明下,轻轻推开楼底的门扇,进了屋子,再将它反掩上。黎帆心底害怕,尽量地压低了照射位置,生恐被外面的可能路过的人发现。
八哥一面小声嘲笑他的谨慎,一面去主桌前抽屉里先翻找一遍,估计这东西落在刑警眼里也不会得到重视,只当作死者身前爱好收藏的寻常物事罢了。黎帆将他翻出来的东西一一过目,但非所望,于是又一气将它们归拢原位,力争不会留下异样痕迹。
他们在楼下的搜索大概用了一个半小时,所有角落里都摸到了,没有结果。于是,二人又沿楼梯去二楼藏书室继续搜找。这位樊先生身前的收藏的书籍太多,内三层外三层,恨不能把屋子里塞满了。平日里黎帆只羡慕其丰,这时候却恨嫌其多。他大致嘱咐了八哥那封信笺的特征,便各自分头去逐本找。这工作量之大,令人望而生畏,犹如蚂蚁搬小山一般。
眼见天色欲亮,好不容易才翻了一半。八哥见时间不早,准备收手撤离。可是黎帆心有不甘,这一夜冒险而来,没有收获,岂肯罢休?但是,八哥意态坚决地阻止了他,低声威吓说再不走,被外面居民发现了动静,那么再想走可就迟了,后果不堪设想。
黎帆被他强行抓住胳膊扯将下楼,临到楼梯之际,黎帆想起那本《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挣脱了冲到那书架前,在熟悉的位置上一下子抽出来塞进怀里,这才肯离开楼底,离开院落,离开了樊家书坊。
八哥用随身带着的胶水将那两张封条重新粘好后,和黎帆一起安然无恙地离开了新华巷。这一刻,东方渐泛鱼肚白,启明星高挂,第一声报晓鸡鸣清越入云,清晨已在眼前了。走出巷区后,街头早起晨锻者、起早开店者,都已开始忙碌。街道上陆陆续续行人多了起来。这两个彻夜未眠的家伙,不动声色地步行了约莫十五分钟,然后在一家刚刚炸开第一锅油条的路边小铺边坐下,每人要了一碗加糖的浓豆浆,将粗粗的油条对折夹在刚起锅的绵饭饼里,外软内脆地啃咬起来。淡淡的米香和淡淡的甜味,在口舌之间流动,那份舒心和温馨,非语言所能形容了。
夜色已深,大约到了八点之后,小巷中就鲜见人迹。樊家书坊一带更是显现出了静寂凄凉的意味。这附近的住户们,为着前天那桩离奇的死亡案件,家家心存畏惧,早早地就关闭了院门和房门,不敢贸然外出。这个日常惯见但实质上却是来历不明之人的死法,在吴陵居民中是最为忌讳的。他们秉承了《聊斋志异》中吊死鬼为求转世必要寻找替身的说法,抱持着异常克制。即使平日里矛盾重重的夫妻妯娌们之间,此时也刻意放低了姿态,免得一时冲动被冥冥中的怨魂感惑而有机可趁。
大约半夜十二时,黯淡的月色印映下,走来了两个身材相若的男人。一个是过去经常造访此地的吴陵晚报编辑黎帆。另一个是他的中学同学,以技击业绩著称代替了姓名的八哥。进了曲折的巷子不久,他们原来生怕被人发觉的担心荡然无存。这片巷区,正笼罩在凶案巨大的阴影下,其影响,远胜过黑夜的降临、寒风的吹掠。此刻前往樊家书坊,正是绝佳的时机。
走了一大段路后,没有瞧见有闲人出现,原本心中忐忑的黎帆渐渐放松下来,低声说:“真静呀!”
八哥笑了一声,说:“月黑风高杀人夜、”
黎帆脑海里泛起了樊先生尸身在旗架上悬挂的虚幻情景,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冷战,摇摇头悄声道:“樊先生大概不会是夜里被人吊死的吧?”
八哥浑不在乎地说:“管他呢。富贵由人,生死在天。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劫数到了。那封信笺的现世,是他的丧钟敲响了。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的那本书我当兵时看过,是为樊先生而鸣的。你说对不?”
黎帆没有理会他这番前言不搭后语,逻辑错误的话语。尽量放轻了脚步,接近了樊家书坊。书坊院门紧闭,上面赫然交叉贴着封条,黑色的字迹在白纸上格外的醒目。
黎帆望着八哥。八哥笑了起来,说你真是个书呆子,然后伸手去门上齐中揭起封条来,退后几步,腾地跃上墙端跳进了院子,从里面开了锁,放黎帆入内。黎帆从衣兜里取出袖珍电筒来,小心翼翼地在地面上照,调节好亮度。八哥在这依稀的照明下,轻轻推开楼底的门扇,进了屋子,再将它反掩上。黎帆心底害怕,尽量地压低了照射位置,生恐被外面的可能路过的人发现。
八哥一面小声嘲笑他的谨慎,一面去主桌前抽屉里先翻找一遍,估计这东西落在刑警眼里也不会得到重视,只当作死者身前爱好收藏的寻常物事罢了。黎帆将他翻出来的东西一一过目,但非所望,于是又一气将它们归拢原位,力争不会留下异样痕迹。
他们在楼下的搜索大概用了一个半小时,所有角落里都摸到了,没有结果。于是,二人又沿楼梯去二楼藏书室继续搜找。这位樊先生身前的收藏的书籍太多,内三层外三层,恨不能把屋子里塞满了。平日里黎帆只羡慕其丰,这时候却恨嫌其多。他大致嘱咐了八哥那封信笺的特征,便各自分头去逐本找。这工作量之大,令人望而生畏,犹如蚂蚁搬小山一般。
眼见天色欲亮,好不容易才翻了一半。八哥见时间不早,准备收手撤离。可是黎帆心有不甘,这一夜冒险而来,没有收获,岂肯罢休?但是,八哥意态坚决地阻止了他,低声威吓说再不走,被外面居民发现了动静,那么再想走可就迟了,后果不堪设想。
黎帆被他强行抓住胳膊扯将下楼,临到楼梯之际,黎帆想起那本《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挣脱了冲到那书架前,在熟悉的位置上一下子抽出来塞进怀里,这才肯离开楼底,离开院落,离开了樊家书坊。
八哥用随身带着的胶水将那两张封条重新粘好后,和黎帆一起安然无恙地离开了新华巷。这一刻,东方渐泛鱼肚白,启明星高挂,第一声报晓鸡鸣清越入云,清晨已在眼前了。走出巷区后,街头早起晨锻者、起早开店者,都已开始忙碌。街道上陆陆续续行人多了起来。这两个彻夜未眠的家伙,不动声色地步行了约莫十五分钟,然后在一家刚刚炸开第一锅油条的路边小铺边坐下,每人要了一碗加糖的浓豆浆,将粗粗的油条对折夹在刚起锅的绵饭饼里,外软内脆地啃咬起来。淡淡的米香和淡淡的甜味,在口舌之间流动,那份舒心和温馨,非语言所能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