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五)
(2008-10-07 20:55:51)
标签:
文化 |
(五)
送女友乘出租车远走之后,黎帆跨上自行车,在久违的艳阳之下慢慢骑车前行,距离丛林街两里路外,坐落于新华巷中的樊家书坊。
樊家书坊,望文生义,即姓樊的人开设的书店。‘樊家’配上‘书坊’一词,大有古风遗存的意思。再加上店主樊先生收书卖书,品相、种类颇为不俗,所以往来的顾客都是些文化层次颇高的人。这些人经济条件不错,对于好书是不吝惜价钱的,所以正应了营销学中重质轻量的原则,每笔生意都会有不菲的利润。樊先生是个生性恬淡的人,不喜闲谈,来去顾客对他的根底知之甚少,只晓得他是书坊主人,至于是何方人士,家住何处,妻儿老小,过去做何营生等情况是一概不知。樊家书坊,以及樊先生,像是凭空里生出来的一般。出现时就是大家熟视无睹的那种情形。
一路上,黎帆想好了自己见到樊先生时该持的态度,该讲的场面话。甚至,他还随身携带了相机期待樊先生能够重新取出那信笺来,供自己拍摄留影,作为资料凭证,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在他的文化版面上,倘若能以此为凭借,热火朝天地做上一个系列专题,无疑是找到了锲入‘吴陵文化’的关键点位,想不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都不行。
樊家书坊开门营业时间一般都在上午八点半之后,不同于其他行当,早了没有生意。黎帆选择时间准确,从曲折幽巷中远远瞧见了蓝天白云下悬挂在楼顶木杆上,鹤立鸡群般的书坊招牌旗帜。那绣金镶红的行草‘樊家书坊’四个字,龙盘虎踞似地在风中猎猎招展,煞是夺目。这会儿,樊先生怕是已经开启了他的院门,等待着首笔交易的到来了。弄不好,黎帆便是今天早间书坊的第一个客人。
不过,黎帆心底依旧有几分忐忑,到了门前时,抬手在包铁的门板上清脆地叩击一声,说:“樊先生,今天开门好早呀。”
院子里静悄无声,无人应答。黎帆停步,犹豫了一下,心想既然做了不速之客,干脆就厚着脸皮勉强到底。他进了门去,站在院中四处打量,却不见樊先生的踪影,便向楼内走去。朝阳温熙地照入门扇大开的楼底,那些整齐排列的书架间、从废品收购站淘回来不及整理的书堆处,陈旧纸张的霉湿气味在阳光下袅袅弥散开来,隐隐刺鼻。
黎帆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揉着鼻子再度唤道:“樊先生,你在哪里?”
也许是他的声音太过响亮,也许是四周环境太过寂冷,一只刚刚睡下的猫儿被惊醒了,从角落里冲出来,带倒了墙边的空酒瓶,发出咣当一声刺耳的响声。
黎帆吓了一跳,声音有些颤抖,又然叫道:“樊先生,你在吗?”
门外的猫儿凄惨地叫了一声,似乎代替主人作了应答,腾身跃上墙端,绝尘而去。黎帆站在这静谧得有些骇人的地方,深呼吸一下,抬头张望楼上,突然有了一种想再次观看那本书的冲动。他沿着楼梯上去,边走便掩人耳目般说:“别吓我,樊先生,我知道你在楼上。”
樊先生不在楼上藏书室内。阳光从阳台直射入屋,与昨日雨天时的阴晦有天壤之别。黎帆心中边猜测着樊先生丢下书坊去往何处,边站到那书架面前,迅速地找到了那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抽出书来,惊讶地发现书面已经修补好,一幅精美的手绘图案代替了被划割的部位。这无形中证实了樊先生已经发现了这封面的秘密。这个意外发现,会让他恼羞成怒吗?厮守多时的书籍,不知道其中的奥秘。结果居然被外来人捷足先登,轻易地攫走了其中的秘藏,是可忍孰不可忍。干脆梃而走险,出其不意地夺将回去,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可是,现在这位樊先生去了哪里呢?黎帆把玩着这本书,逐页又翻了一遍,想看看书页里有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结果并无收获。
转眼间已到了十点之后,久候主人不至。黎帆不敢造次,将书还于原处后,便提笔找了张白纸留言,表明今天上午自己曾登门来访,结果未能得见,感到十分遗憾,拟于明天上午再行拜访。
他将这便条丢在楼下桌子上,用茶杯压覆住,出门上车,咣咣当当骑离了新华巷。
就在他走出樊家书坊的那一刹那,飘扬起伏的招牌旗下一米左右,一具人体悬挂在绳上晃悠悠打着转儿过来,因为贴着墙面,很难被人发现。灿烂的阳光落在他的脸上,那副浓烈的胡须油油地闪亮,和黯淡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