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公司沃尔玛商业模式评论 |
分类: 公关营销 |
渠道利刃,削势沃尔玛中国战略
[首发 财经界·通商杂志] 北京,潘家园小区,一栋住宅楼底商不足15平米的店面被蒙牛“拿下”。上个月,装修后开张的蒙牛社区专卖店,将蒙牛全系列的几十种奶产品铺满在店内的货架上,这成为蒙牛再次自建专卖店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零售业再次尝试垂直销售的一个标志。
渠道成为零售业市场具有话语权的一极。进入中国十年的沃尔玛不温不火,而此时,更多品牌垂直渠道,更是让原本已经处于劣势的沃尔玛再次失势。沃尔玛的中国战略,近迟暮矣。
曾几何时,沃尔玛在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并雄心勃勃地定下了在中国实现10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而十年后,沃尔玛在中国的业绩仍然距离这个目标有着光年之遥的距离。
截至到2002年,沃尔玛在中国的业务仍然集中于深圳、昆明、福州、汕头、东莞、大连、沈阳这7个城市开设了18家分店,而这其中深圳就占了六家!沃尔玛的慢热,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前WTO时代对民族零售业发展的保护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沃尔玛坚持郊区战略,以商业地产合作开发的推进模式,在中国的水土不服。这种扩张模式在美国颇为成熟,而落户中国后,没有根据适应国情就会成为羁绊。
十年之后,沃尔玛迎来WTO开放竞争的环境,却再次落后。究其原因,仍然是沃尔玛模式下的渠道硬伤,这更可能引起沃尔玛市场份额的进一步动荡。
首先是好又多的并购案。这起中国零售业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并购,成就了174家门店的中国零售业巨舰,沃尔玛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和百货供货商。而仔细查看好又多的“成绩单”:31家直营店,其余70家属于非直营店,不难想象,除了股份增持的资本动作之外,首批购入的31家直营店如何融入沃尔玛,成为沃尔玛首先要直面的问题。而后续70家或股权不清、或店址不够理想的非直营店如何整合,仍然是未解的命题。那么,评议这起并购案的深远影响,可能仍然要着眼长远。
而破在眉睫的压力则来自于人民币币值上涨,原材料价格升高带来的采购成本增加。从十年前沃尔玛进军中国,“中国制造”们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供应商之列,把沃尔玛订单当成一张名片,到今天“浪莎”挑头“以后不会再接他们的订单了”——沃尔玛与本地供应商的“蜜月期”已过。而沃尔玛的低价采购在中国的不通行,也直接导致了沃尔玛2007年中国订单的大幅削减。
尽管沃尔玛在越南、印度增加订单可以缓释中国采购的压力,但由此带来的物流供应链成本、人力成本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全球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杰出代表,沃尔玛全球采购体系的优势必然存在,但面对中国诺大的市场,以及“好又多系”远多于沃尔玛十年自建店面时,在深圳和天津的两个原有物流中心,能否满足扩军后174家门店的需要?渠道的遽然扩张,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考验沃尔玛的物流体系。
当下,垂直销售的兴起,更是以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冲击沃尔玛模式。有些大品牌开始绕开经销商做直销,比如茅台、国窖1573,也包括上文提及的蒙牛,自建渠道、专卖店扩充更是以走入社区,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为目的。对比于沃尔玛庞大而且往往位于郊区的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这种“小灵快”的店面实际上是在无形中蚕食了市场份额。
有两个商业新秀,值得关注。一个是阿里巴巴,这个模式集C2C(淘宝,个人对个人),B2B(阿里巴巴,商家对商家)之电子商务大成。以淘宝举例,无论是3000万的用户数,还是06年169亿的营业额记录,就足以成为传统零售渠道的巨大威胁。而另一个新秀是2年前创业PPG,以无门店无渠道的商业2.0模式,仅仅依靠电话和互联网,就开创了年销售额增长50倍的“疯狂记录”。
种种现象说明,渠道的商业规则,由行业领袖们制定,与此同时,也正在被后起之秀们冲击;而沃尔玛模式的江河日下,正是印证了渠道变革中的一个商业巨头时代的落幕。
--- 这里是伟大而和谐的分割线 ---
你可以点击我的其他文章:
1.向3G学习,首发天极
你可以点击返回我的首页:杨叶青.道听胡说
或者查看我的另一个博客:Absolute杨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