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浙江版高考改革的争议这么多?
(2017-08-09 23:50:04)
标签:
高考浙江教育杂谈 |
——兼谈高考综合改革的调整
刘乱虫(一条虫,乱乱的)
为回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3年起传出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高考改革方面集中发力,2014年在上海、浙江试点推进,2017年、2018年将有更多省份加入。近期,全国各地普遍讨论浙江版高考综合改革,争议多、肯定少。那么,此次改革,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出现杂音?如何破解?高中如何自处?
高考综合改革,科目方面改什么?
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老师学生乃至家庭、社会而言,最直观的变化是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分的科目,分为高考科目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前者为语、数、外3科,目前已有26省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未来可能继续增加;后者为政史地理化生6科(浙江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合并为技术,变成7科),由考生根据兴趣爱好、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从中选择3科(6选3是20个组合,7选3是35个组合),打破原来文理分科的格局。
http://s13/bmiddle/001dK9xdzy7djuBNfHu0c&690
就考试次数而言,实际上本轮高考改革,不知是阴差阳错还是有意为之,语文和数学的江湖地位有所下降,特别是语文不但未能如愿提高到180分,还与数学一样只能考1次;但数学因为不再分文理而且容易拉开分数,所以在未来仍将得到各地的重视。其他科目中,选考科目,国家允许各省在制度设计时,可以让同一学生在校期间同一科目考试2次;外语的江湖地位前所未有地得到提升,不仅分数未像征求意见稿之中提到的降为120分,反而变本加厉可以考2次,取其最高分计入高招总分。
、http://s3/bmiddle/001dK9xdzy7djuEjkau42&690
上海浙江版本,到底差多大?
在讨论浙江改革前,有必要对浙江、上海进行比较。国家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不可谓不用心。先是2014年仅从全国选择出上海、浙江试点,随后不少省虽然继续蠢蠢欲动,但中央不为所动,2017年才启动第二批4省市,2018年大部分启动,后续的2019年逐步推进。
值得玩味的是,上海、浙江的两个版本,实则相差甚大,除了名义上的“高考+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录取模式相同,在操作层面上实则大为不同。录取层面因不熟悉暂不提,有关考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的功能定位不同。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虽然教育部文件说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高中毕业依据,但在上海版本中,要参加等级性必须通过合格性考试,也就是只有合格性考试能发挥毕业认定功能。浙江版本将合格性与等级性同卷考试,考生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参加“合格+等级”的卷子,以此判断自己是否达到毕业资格。
第二,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的试卷命制不同。上海版本中,合格性与等级性分卷命题,A是A、B是B,合格性考试通过后,方可参加等级性考试,而且通过合格性之后,即可获得起赋分40。浙江版本采取“A+B”合卷,起赋分也是40。
(上海11级)
第三,等级性考试的次数和时间安排不同。最具备2次考试的上海,定的版本是在校期间等级性考试科目均为1次,地理生物安排在高二下的5月中下旬,其他4科安排在高三下的5月中下旬,考试成绩录取当年生效。省内差异更大的浙江则走得更前卫,2次考试机会,分别安排在10月和4月,2014级学生高二上学期即可报名,即4次报考机会、2次考试机会;理论上2015级起,高一上即可报名,即6次报考机会、2次考试机会,考试成绩2年有效。
以上种种不同,具体落实到高中教学与管理层面,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试2次考、成绩有效期2年,分别安排10月和4月,对学校管理影响较大,2015年起就不断传出寒暑假被侵占的消息;未来极有可能学生通过复读,专攻语、数、英甚至语、数。
专业要求与选科取向,落差在哪里?
高考改革,制度设计层面希望通过等级分(实际上是标准分的失败改造版),破解各科实际学习难易度不同而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希望达到科目分数对等的效果。但这一设想,只有在各科难易度相当、考试人数相同情况下才更有可比性,但是,目前各科知识难易度和容量不同,特别是7选3或6选3情况下,各科选考人数更完全不同,因此根本就无法实现科目对等。
从打补丁角度,理论上高校在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下工夫,提出要求,让选科人数相对均衡。操作层面,似乎较难落地。例如,从预期大热到实际大冷的物理,文理工科确实都可提出科目需求,但除了非物理学科不可的航空、物理等专业,其他专业不宜将物理列为必选,特别是除了超一流大学,其他高校唯恐好生源不来,非重点学科建设需要,一般不会刻意将物理列为必选。所以才出现,物理选考覆盖面高,但因为非物理不可的少,所以真正选考的低于预期;而原先以为被边缘化的政史地反而触底反弹,越来越多人选考。
(物理的泪奔)
在2015年初参与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研制过程中,不少地方和学校忧心忡忡,担心今后物理教师短缺。当时我就提出,今后物理可能遭遇滑铁卢,除了非物理相关专业不读的,大部分考生是可以技术性规避物理学科。这种落差不是学生投机取巧,而是学科之间失衡,导致学生必然有所选择,其结果是学生兴趣无法突显,高校招生欠缺针对性,影响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长此以往,对人才培养不良影响甚深。
制度设计的两难,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经过一轮高校招生录取,要求高校加大物理必选要求的呼声逐步传了出来。加大专业科目选考要求,的确是缓解当前基础学科被弱化的一个办法,但是否有效,确实有待观察,以及社会是否接受。其中的一个症结是,对高校的不少专业来说,物理学科是可以为之,但不是必须为之。比如,哲学专业确实需要有物理专长者,深入思辨,抵达哲学之问。但此类人文学科如果都将物理列入必考,实际上是自我边缘化——在功利主义盛行之下,如果能在物理学科有所成就,绝大部分学生怎么可能“屈尊”去学冷门的哲学呢?况且,社会接受度又能有多少呢?——在数十年中,哲学专业极少在理工科招生,如今为何提出非物理不可的科目要求?
有人对物理等基础学科冷的问题,提出“熔断机制”:“当某一门学科在选考人数达不到一定要求时,如果考生的采用赋分制的得分低于实际的卷面得分,取学生的卷面得分作为实际高考得分,这种相对分与绝对分相结合的给分机制可以避免赋分制中“伪相对分”的一些弊端。”并认为应该“设立科目层次,设定不同的赋分权重”“利用专业门类设置调控选考学科结构”“及时快速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引自《浙江新高考学科失衡破局建议及对全国高考改革的警示》,作者:爱理不理)。
设置“熔断机制”,不失为一种办法,确实能够避免等级转换分低于卷面原始分。但由于高校招生录取不像过去实行文理分科录取,也就是说,除非今后高校每个专业都按“专业内涵+20个组合(或35个组合)”因素综合录取,不然熔断之后仍然没法解决科目分数不等值问题。至于设定不同赋分权重,实际上是恢复到过去文综、理综时代各科占比不同,恐怕被调回低比例的学科教师又会反弹,科科对等无法落地。有关调控选考学科结构,如前所述,可能仍有困难。
那是否意味着,这一制度两难是无法解决的?窃以为可逐步化解之。明眼人可以看出,本轮高考综合改革,讨论最多的,是浙江版本,精明的上海人似乎被淡忘了。何解?福建省2015~2016年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配套的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时,对上海、浙江方案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最后形成的版本,从目前看似乎较为可行。回到有关科目选考问题上,窃以为可从以下几点切入:
第一,现阶段应明确等级性考试次数1次。在高招还是只有1次的情况下,2次等级性考试带来的“排课紊乱、复习前移、考试占坑、成绩不公”等问题,目前还没办法解决,特别是2次考试如何等值,即使命题上等值,由于参考人数不等值,其考试结果仍然无法达到同等效果。上海已在春季安排高招,且招生学校层次较高,基础教育基础扎实,仍只选择1次等级性,可见其审慎。在高招次数逐步调整后,再推行等级性考试2次。对英语2次考试、等级性科目选考2次,应调整计分机制,改目前的取最高分,为取2次平均值计入高招录取总分,避免学生为求高分反复考试。
第二,各科目应力求真正意义难易度相当。在原有的课程方案中,地理、生物延续初中定位,在课时容量、难易度方面与物理、化学科仍然保持差距,这也变相导致在选考科目上不少学生避重就轻选择地理、生物。建议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估计已经完成,来不及了!),应增加地理、生物的学科知识容量特别是选修模块内容,避免高二下就没有内容可学,导致出现上海一样在高二即予选考,或是反复炒冷饭,学那几个知识点。有关政治、历史,这几年全国I卷命制上,对能力考查较多,难度不低,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是各省自主命题,但应突出选拔性,借鉴全国卷,加大实践性、体验性考查,重点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只有难度等值,各科选考才有可能回归理性,趋于大体相当。
第三,高校各院系应深入研究专业科目要求。在上海、浙江试点中,不少高校招办与学院两张皮,招办对政策了解多、忧虑多,不少院系“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太愿意去提科目要求,甚至出现一些高校“历史”专业不硬性要求选考“历史”,与改革初衷完全背离。须知,此次改革固然注重学生选择权,将专业科目选考要求交由高校确定,实际是赋予高校自主办学权,要其认真研究本校建设与专业发展,提出“要什么”,实现“培养什么”。由于高招非我所长,个人认为,若高校对本校过半专业不提出科目选考要求,或者是专业性强的专业也不提科目要求,在实行专业大类录取的时候,应该将其录取顺序下调,以入口质量倒逼高校认真研究,提出方案。
结束语:高中的出路只能自己走出来
福建2018年秋季高一新生进入不分文理的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4月左右开始等级性考试(只有高三可参加)。目前有些地方已经忧心忡忡,呼吁省级开发软件用于选课走班、课程管理等。
功利地看,必修模块越早完成约好,选课走班越早越好,实际上必修模块按正常教学进度,也需要到高二也就是2019年秋季才进入选修模块。6选3的20个组合模式下,一步到位,就福建的专任教师、教学用房配置根本无法满足,而且小规模高中较多,完全选课恐无教师可用,何况排课编班,本是学校自主办学行为之一,怎可完全依赖某种算法实现——没有人的智能,光靠软件救不了教学。
任何改革都不是“天崩地裂”,均应有所本。与其盲目外求,不如深入解读本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的学考、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曾有校长闹出省级文件出台1年多还不知道的笑话),在充分理解本省改革方案及省内外实践经验基础上,有效依托专业力量,把精力集中在:(一)服务教师,落实校本教研集备,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落地,转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强化管理,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把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后反思、作业布置批改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实现过程管理、结果反馈;(三)科学评价,落实多元评价理念,尊重学生起点,关注学生进步,面向全体、面向全面;(四)加强演练,深入研究科目选择与课程编排,衔接生涯教育,寻求资源最大化利用。
考试是实打实的事,钻空子可以一时,却没法一世。本轮改革的漏洞,不论是科学优化还是行政强制,最终都要一一化解。高中学校只有立足自身,才可能实现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在办学历史中少留下遗憾。
【个人意见,不代表所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