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中国中产阶层占总人口23%

标签:
社科院中产者杂谈 |
根据课题组估算,中国中产阶层正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扩大规模,在大城市当中,这一比率还要高。
据课题组组长、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介绍,2000年之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已经出现了中产阶层崛起的趋势,2001年全国调查表明,中产阶层的规模已经达到15%左右。目前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为23%左右,短短几年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
不过,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标准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和网民将中国的中产阶层同美国的中产阶级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其实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也有学者根据国民收入与消费情况,将年收入6万元(人民币,下同,约1万3000新元)以上的人群划为中产阶层。2005年,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6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人群定位为中等收入人群。
陆学艺认为,所谓中产首先是一个职业的概念,简单按收入划分是不对的。中产阶层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职业、声望、文化这三者的综合情况能否达到一个水平。中产阶层也不是某一个阶层,而是一个阶层群。现在是中国中产阶层发展的黄金时期,每年大概增加六七百万的中产阶层,六七十万个老板,二三十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
课题组分析,中产阶层崛起加快的原因包括:职业结构进一步趋向高级化,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呈加速下降趋势,而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随之加快,导致一个迅速扩大的高收入群体出现;国内资本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通过投资资本市场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商品房价格的一路攀升,使得那些投资于房地产和拥有房产者的财富价值迅速增加等等。
不过陆学艺也警告说,在财富阶层快速壮大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底层也在扩大,并且两者之间的利益差距和冲突的互动性也在不断强化。
陆学艺在他的新书《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中指出,中国1960年代以来严格实行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堵在城外。50年来,官方施行亦工亦农、社队企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镇企业、小城镇、离土又离乡、农民工等等,想让农民在农村搞工业化的办法都使用过了,结果都不灵。
1990年代中期以来,困扰中国的重大问题有三个:内需总是扩大不了;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总是遏制不住;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案件总是降不下来。造成这三大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没有按新形势的要求对社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至于如何调整社会结构,陆学艺认为,现在是到了打开城门让农民进城,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时候了。官方应通过改革户籍、就业、社保等体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也是中国9亿农民企盼了50多年的强烈愿望。”

-
0(0%)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