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台的前世今生(文转自新晚报)

标签:
哈尔滨四方台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我爱胡说 |
金代后期,在肇州曾设漕运司,经运粮河四方台一带督办漕粮。由此可见,四方台应该是那时辎重、物资的集散地、繁忙的港口、水路关卡、警备要塞和繁华的重镇。根据金代古船的考古发现,对照《金史》关于“舟师”(水师)和“漕渠运粮”的记载,四方台当时极可能还是金军水师的基地。
1127年“靖康之难”(金灭北宋)之后,“徽钦二帝北狩”曾在四方台停泊过夜,进行人畜补给。北宋重臣秦桧到金上京媾和,行水路时也曾在四方台留宿。
到了元、明、清三代,由于种种原因,两江(松花江、黑龙江)流域重陷荒芜,少有人烟,鲜有战事。
金至元三十年(1293年)正式设置了海西水陆城站。水陆城站管辖区域自肇州始,沿松花江东北行至双口面渡口(道外区前进乡境内),过松花江到江南岸(四方台古城),再沿南岸岗地东北行过宾县大顶子山古城后,到达佛塔密一带。海西水陆城站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其间,四方台至少是座形同虚设的炮台亦或“烟墩”(即燃点烟火,报警、传讯的台地,即烽火台),是海西水陆城站过往船只的避风港。
1625年,魏忠贤兴大狱后,东厂五虎之一的亦式哈率庞大的船队,押解成千的东林党案犯,从船厂(今吉林市)改水路途经海西水陆城站,先把一部分“罪行”较轻者押至肇州八里古城后,为押解安全起见,也曾在四方台停泊过夜。
乾隆二年(1737年),清廷在四方台设“贡鲜”渔场,“马刚烧锅在四方台设有渡船”。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闯关东到拉林﹙今日哈尔滨五常市拉林镇﹚的渔夫老王,不失时机地从“闲散满洲”﹙当时,黑、吉、辽仍属边疆地区,未设行政机构,京城“下放”来的旗人称“闲散满洲”﹚那里承领了一段官网(名作塔尔珲网场),干起了“奉打贡鱼”的美差。
1860年,清政府解除禁令,组织开垦荒地,北京城“下放”来的三户旗人来到四方台安家。在京城养尊处优的旗人,雇用了闯关东的汉人种地。不久,四方台就成了一个“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吹花,半浮半没渔艇,半藏半显人家”的水乡。
1864年,“呼兰衙门西南七十里许,在四方台地方松花江北岸设立官渡一处”。
1866年,一匹快马飞驰到双城堡协领衙门前。哈尔滨四方台卡官全成阿急报,俄国军官西尔古·瓦什科维尔及随行30多人冒充商队,乘火轮从四方台松花江主航道驶过,于亥时(18点)在江南岸哈尔滨下锚停泊一夜,次日晨起锚返回。显而易见,此时的四方台仍然担负着松花江水路军事警戒的使命。此后,四方台像个无依无靠的鱼翁蹲在江边(双城堡和哈尔滨之间)默默无闻。
1909年,双城堡东北61屯划归滨江厅,从此,四方台归属哈尔滨管辖。1932年,日本在四方台查家窝棚一带,抢建了四个“开拓团”(新发公社新发二字即含此意),开垦湿地,耕种水稻。1938年,伪满市公署计划在四方台至王岗之间,建立一个“大农公园”,包括畜牧场、公园、疗养院、农科大学、机场等设施。但直到伪满政府垮台,仅在王岗建成了一座机场。这座机场让日军很受伤,因为1940年末,机场伪军(第三飞行大队)在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张志恒的策反下武装起义,全歼日军官兵,破坏所有设施,收缴了大量武器弹药,然后他们乘两辆汽车来到四方台,在当地地下党员的引领下,过江北去寻找抗联队伍。随后日军冲进四方台疯狂搜捕,弄得鸡飞狗跳。在经历了这场磨难之后,四方台重陷默默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