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尔滨美食总动员(转)

(2008-03-05 10:01:35)
标签:

哈尔滨

美食

分类: 我爱胡说
其实我更愿意把这标题念成“舌尖上的芭蕾”。用芭蕾这种泊来品形容地方饮食文化,放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会觉得矫情可笑,惟有哈尔滨除外。

把西洋饮食演化为本土文化,不是开几家西餐馆就能实现的----正如虽把星巴克开进了故宫,但还是让人首先联想到豆汁油饼的北京一样。上海应是西洋化(现在都改称国际化了)程度很高的城市,但它的西化是体现在写字楼里的精英和小资们身上的,普通百姓还是更喜欢烧小菜。惟有哈尔滨,百年来一直啃着面包,嚼着红肠,熬着苏泊汤,喝着啤酒,假日里携妻带子去太阳岛上野餐。一个普通的锻铁工人做这些事时一如他们远在新西伯利亚的工人兄弟一般自然,这些饮食在他们生活的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如东北大炖菜一般不可或缺。

只有哈尔滨,不仅建筑风格上兼收并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中也早就渗进了浓郁的欧陆风情。在哈尔滨人的饮食中,有一些是堪称标志性的:

大列巴  哈尔滨人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泊来词,比如“喂得罗”、“马达姆”、“芭蓠子”,很多词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被年轻一代逐渐遗忘了,“列巴”一词却因其著名的产品幸存下来,且名气越来越大。“列巴”是俄语中面包的意思,现在在哈尔滨专指秋林公司一种特产。一个大列巴重2公斤,“哈尔滨三大怪”里的“面包像锅盖”说的就是它。这种面包用啤酒花发酵,采用传统的三次发酵工艺,用硬杂木烘烤,外壳微焦而脆,内瓤松软可口,有很浓的酵母酸味,据说比现在俄罗斯生产的列巴还正宗。每个大列巴都用白色抽口布袋独立包装,便于透气和携带,保存时间较长,不怕挤压。在食用时,可以将其切片稍烤一下,抹上黄油和果酱味道会更好。

红肠  据说红肠起源于俄国,这点未经考证,但可以确定,中国最早的红肠是由一名叫爱金宾斯的技师在1913年传入哈尔滨的,到今天仍活跃在哈尔滨人的餐桌上。我一直认为最幸福的生活场景之一就是吃着面包,就着红肠,喝着酸奶,看着小说。很实在地说,目前全中国最正宗、最好吃的红肠就产在哈尔滨。哈尔滨人买红肠一般只认两个品牌,一个是“哈肉联”的,可惜这个著名的品牌已被众多的仿造者毁了牌子,很多人因难辨真假而索性将其放弃;另一个是“里道斯”,也是秋林公司的著名产品,在销声匿迹几十年后又重出江湖,销量火爆,似乎任何时候都需排队购买。这两个品牌里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其有着浓厚的蒜香味,用来佐酒、下饭、炒菜都味道一流。红肠里一般有肥肉丁,如果不喜欢的,可以选择把肥肉挑出或干脆购买纯瘦肉的儿童肠。哈尔滨人吃红肠不剥肠衣,虽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数小时的烟熏而留有痕迹,但顶多用纸巾擦拭一下----牙齿咬破肠衣的瞬间感觉,和品尝红肠本身的焦炭味,也都是一种享受呢!

 

啤酒  很多人误认为青岛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但实际上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叫乌卢布列夫斯基,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啤酒厂,建于1900年,比青岛啤酒厂还要早三年。哈尔滨的地产啤酒味道醇厚,喝惯后总感觉其它地方的啤酒寡淡如水。哈尔滨是当仁不让的啤酒之城,啤酒年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慕尼黑和巴黎。外地人形容哈尔滨人“喝啤酒像灌溉”,豪放之士讲起自己与朋友畅饮的情形时说“踩着箱子喝”。《水浒》里讲智劫生辰纲时说暑热难当所以众人用白酒“解渴”,对这点我总是难以理解。但对哈尔滨人来说,啤酒在很多时候倒的确就是一种清凉饮料。在哈尔滨,啤酒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既可以坐在路边的烧烤摊上,就着羊肉串豪饮,又可以坐在果戈里大街的酒吧里,衬着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就着一小碟酸黄瓜细呷。在这种淡茶色的液体中,生活总会变得温馨而又梦幻,带着几分朦胧,几分闲适,偶尔还有一至十分不等的酒意,踏上回家的路。

 

格瓦斯  格瓦斯也是俄语译音,指一种俄式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呈琥珀色,气足泡多,酸甜适度,清凉爽口,伴有酒花味,还有一种特殊的面包香气,是清凉解暑的佳品,也是开胃生津、消积化食、防治便秘的保健饮料。与其它几样特产不同,格瓦斯在哈尔滨之外的名气不大,实际上即使在哈尔滨本地,它也消失了很多年,我直到上大学期间才偶然在同学家楼下的小食杂店里品尝到这种传说中饮料。不知为何,每次喝这种饮料打着气嗝时,我总会想起身形壮硕如桶的俄罗斯马达姆和茶炊。格瓦斯的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自家就可酿造:将面包切成小薄片烤黄,把沸水凉至40度左右,冲入盛有面包的容器,搅一搅再倒入酒花或鲜啤酒,再搅拌、加盖、发酵一天;然后过滤,装入放葡萄干的瓶内,密封后置于阴凉处发酵24小时,放在冰箱里,就可以随时享用啦。

 

马迭尔酸奶  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提高,牛奶、酸奶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超市里各种牌子的酸奶比比皆是。但到哈尔滨时,一定要去专程品一品与众不同的马迭尔酸奶。马迭尔,这个靠修理钟表发家的犹太人修建的著名宾馆,很有几样留存下来的独特记忆:比如它的路易十四式的建筑风格,比如它的俄式大菜,比如它的自制面包、冰棍(别小瞧了这冰棍,单是它门口的一个小摊子上,旺季时一天的零售量最少有1万支)和酸奶。马迭尔的酸奶丝毫不带甜味,盛在白色的陶瓷杯子里,表面凝结一层酵母皮,上面撒一勺晶莹的砂糖。用小勺搅一搅,舀一点放进嘴里,在浓烈的奶酸气中品到一丝酵母的糟香,砂糖的甜在舌尖上慢悠悠地散开来。那酸则在你舌头的两侧荡漾,然后一颤一颤地波及到上颚和舌底,津液就四面八方地涌到口腔中,扩散酸奶的原味到全身。这时建议你眯起眼,站在马迭尔冷饮厅门口,沐着北方夏日清凉的微风或冬日干爽的阳光,看中央大街过往的美女,会有种恍若时空挪移的感觉。

 

俄式西餐  哈尔滨的西餐厅虽不能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但数量也很可观;不过如要品尝特有的风味,建议还是选择俄式西餐。与法式西餐相比,俄式西餐显得更为质朴,很多菜品更接近亚洲风味。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常年寒冷,这就令俄式西餐有两个特点:肉多,油厚,牛肉、鸡肉、鱼类出现的频率很高,少的反而是蔬菜,于是俄罗斯人就用各种各样的沙拉来补充蔬菜的角色。红色是俄式西餐中的常见色,由俄罗斯特有的红菜或蕃茄调制而成。此外俄罗斯人还喜欢吃酸,据说跟他们喜欢喝伏特加有关。这两个特点在红菜汤里有典型体现:红菜汤本来已是酸酸甜甜的,喝的时候还要伴进酸奶芝士,酸中带香,是女士喜欢的味道。哈尔滨最著名的俄式餐厅要数华梅,这个建于1925年的西餐厅至今仍属国营,其“烤奶汁桂鱼”、“沙拉拌香鸡”等最为有名。但除去名气外,很多新建的俄式餐厅也很值得一去,比如临近中央大街的阿尔巴特,那里是在哈俄罗斯人和哈尔滨文化历史爱好者的聚集地,店面不大,但可以吃到正宗的红菜;再比如赣水路上的环球者餐厅,那里的侍应生都是穿着超短裙的金发碧眼的俄罗斯美女,菜品丰富,光沙拉就有十几种。

 

哈尔滨的饮食中也不只是泊来品最著名,在土生土长的饮食中,抛去全东北各处都有的杀猪菜不说,有两样独有的美味是不得不提的。

一是德莫利炖鱼。德莫利本是位于哈佳高速公路边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离哈尔滨百余公里,因往来拉运木头的货车都喜欢在此处歇脚,吃小店里的炖活鱼,才一传十十传百风光起来。德莫利炖鱼讲究用活鱼下锅,加入一种叫“把蒿”的野生草,再放上豆腐、白菜和粗粉条等辅料。这样炖出来的鱼,不仅鱼肉味道鲜美,用鱼汤里炖出来白菜、豆腐和粉条也特别好吃。每次去佳木斯或鹤岗时,我们都要计算一下时间,以便于在中午赶到德莫利一饱口福。一般提前半个小时给店家打电话通知开炖,等车开到后,稍事休息,炖鱼便盛在极为硕大的盘中上桌了。就着米饭,每次都会撑到走不动路为止。哈尔滨市区里也有几家德莫利炖鱼,但总不及在德莫利镇吃得正宗,据说跟炖鱼所用的水有关。

二是老鼎丰糕点。据传老鼎丰三字为乾隆皇帝在绍兴为一家果匠铺所题,意思为“锅里总是有许多好吃的”,之后老鼎丰就遍地开花,最多时在国内有百家之多,但现在却仅存哈尔滨一家了。哈尔滨的老鼎丰是绍兴人王阿大在1911年创立的,一改当时哈尔滨糕点作坊用吊炉烤制的传统,引进南方通行的手提炉。这种手提炉烤火均匀,烤出的点心色泽好、质量高。老鼎丰的产品之所以能久盛不衰,是因为更加讲求配方科学,工艺独特,所以产品造型多样、花纹清晰、色泽鲜艳、皮馅均匀、果料匀称、细腻酥松。老鼎丰的传统产品是各式月饼和槽子糕、长白糕、芙蓉糕。其中川酥月饼、密制百果月饼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蛋糕、油酥小水果、一口酥、开口笑、四季饼等也都深受喜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偶见《上邪》
后一篇:春天里百花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