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VD情缘

(2007-01-17 10:10:48)
分类: 我的影视评论
       DVD情缘
       依稀记得2001年的秋天,我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奔突在北京新街口附近那一溜音像店里,为的是要寻找中国几个著名的地下电影的影碟。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它们,牛皮纸的封套,上书四个黑色的大字“资料电影”,店主高傲地告诉我,只有VCD,10块多钱,不讲价,爱要不要。结果是《苏州河》顺利播出,《小武》放的时候磕磕绊绊,而《小山回家》在号称纠错能力巨牛无比的影碟机中纹丝不动。
告诉你一个事实,你可能不相信,中国很多的中小城市电视台播放的电影和电视剧用的是VCD。本人所在的节目对外发行的时候,问及对方“给您过带是过成数字带还是Beta带”的时候,人家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给转成VCD就中”。当时差点昏倒,见过不正规的没见过这么不正规的,然而这就是现实。
       有一个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老师在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里顽强推进素质教育的感人故事。DVD的画面和音质都还不错,尤其是其中的童声合唱真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意思。可是字幕就太差劲了,还没等对白说完,字幕就已经下去了,看片的时候极考验你眼球的转动速度,反应慢是绝对要误事的。想必制作字幕的家伙肯定有什么要紧事,不是赶着喝酒就是急着泡妞。相对于100多年前,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还有伊斯曼为了发明“活动电影放映机”还有电影胶片的那种忘我的工作态度,现在的人还是相差太远。
       当爱迪生还有法国的卢氏兄弟看到如潮的人流涌进电影院看他们的《火车大劫案》、《工厂大门》还有《火车到站》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到在不远的将来会有录像带、DVD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出现。
       录像带、DVD的发明源于人类的自私和懒惰的毛病,只是沾了冠冕堂皇的技术的进步光辉。也许正是电影院里乌烟瘴气的环境触动了录像技术的发明者那敏感的神经,如果能把自己喜欢的电影只供自己欣赏那岂不是一个创举。或者你是一个绅士,不愿意和一群粗俗的人在电影院里欣赏情色影片,如果有了录像机和录像带,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家里躲在角落里贪婪地满足你的感官饥渴,而在外人看来你依然是一个社会道德风化的建设者。
       家用录像机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影习惯,看电影日益变成了一种小众化的消遣方式,小规模的录像厅如雨后春笋一般从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破土而出。渴坏了的中国青年一代看到的不是经过胶片还原到银幕上的影像,家用录像机和一台29英寸电视的组合就可以带给我们一个从来也想不到或者是不敢想的世界。小的时候,我们是拉着同桌女孩的手跟随着班级的队伍去电影院的,而去录像厅看片很可能是和你的初恋的情人,在黑暗中,看着有些图像模糊的港台俊男靓女,耳边回响着所谓的靡靡之音,在这样的氛围中,你无法不动情,牵手、拥抱还有亲吻是那样自然而美好。我喜欢过的一个女孩当年是周润发的粉丝,有一次我们一共花了5块钱,看了一个发哥演的片子,内容早已经忘得一干二静,可是她靠在我的肩上,闻着她身上散发出的芳香,那种感觉至今难忘。后来回想起来,我应该深深感谢技术,如果不是技术的昌明,就很有可能失去一种特殊的青春体验。
紧接着,很有可能是录像技术的发明家们觉得成天弄好几盘录像带放在包里太碍事了,竟然没有了放《花花公子》的空间,实在是可恶,于是乎光盘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后来的录像厅不约而同地改换了招牌,用了“镭射”这个吓人的新词汇,老板会向你热心推荐,他们放的片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画面清晰,声效奇佳,但票价是以前普通录像的两到三倍。清楚地记得,当年看的第一个“镭射大碟”是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快感,甚至还迷恋了一阵兰博的肌肉。若干年以后,发现了《第一滴血》三部的DVD,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那是一部英雄干打不死的烂片,没有反省,只有强悍和杀戮。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们,不为别的,只是为了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流浪北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