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12月17日

(2022-12-17 12:44:27)
分类: 世界蒙古学研究
蒙古学事件通报之八
以色列的蒙古学研究(一)

一、以色列蒙古学研究概况
以色列的蒙古学研究发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1949年,研究马穆鲁克王朝史专家大卫·阿亚隆(David Ayalon,1914——1998)教授来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任中东研究系系主任,并在1953年至1957年任亚非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的研究方向由马穆鲁克王朝史到马穆鲁克军队(1953年),由马穆鲁克人火药和火器(1956年)到欧亚草原民族史(1960年代),最后深入到成吉思汗的《大扎撒》(1970年)。由此,以色列学者开始接触到了蒙古学研究。
继大卫·阿亚隆教授之后,尝试蒙古学研究的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的鲁文·阿米泰—普莱斯(1955
——)教授。他是一个美国以色列人。1976年在美国大学毕业后移居以色列,并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1997年任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主任,2001年任亚非研究所所长。2010年至2014年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他的研究方向是马穆鲁克人与伊尔汗国蒙古人关系史。
在以色列真正称得上蒙古学家的是上述二位教授培养出来的后起之秀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负责人米哈尔·比兰(Michal Biran,中文名彭晓燕,1966
——)。她毕业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在攻读硕士期间为了研究蒙古学的需要,曾赴中国进修中文和历史,赴俄罗斯进修俄文,获得博士学位后曾赴美国作博士后研究。她一直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工作,同时还撰写以欧亚大陆蒙古史为内容的蒙古学专著。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3年米哈尔·比兰教授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成立并领导以研究蒙古人在欧亚大陆迁移过程及其后果为宗旨的“蒙古欧亚大陆的流动性、帝国与跨文化接触”专题项目(详见下面介绍)。该项目的设立,标志着以色列的蒙古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以色列培养蒙古学者的基地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希伯来大学人文学院有两个系进行蒙古史和蒙古语言教学。一个是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该系围绕穆斯林和中东社会有关问题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除了中东史、奥斯曼研究、伊朗研究、伊斯兰世界物质文化史外,还有中亚和内亚史(包括蒙古帝国史)。另一个是亚洲研究系,该系围绕有关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蒙古语言和历史进行教学。

二、以色列蒙古学者
大卫·阿亚隆(David Ayalon,1914——1998),以色列伊斯兰和中东历史学家,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研究专家。 出生于海法。1933 年入成立不久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学习。1946 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9 年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创立现代中东研究系,并任系主任。1963 年任希伯来大学亚非研究所所长。涉及蒙古学的著作有《伊斯兰土地上的局外人:马穆鲁克人、蒙古人和宦官》(1988年)。
鲁文·阿米泰—普莱斯(Reuven Amitai-Preiss,1955——),美国裔以色列历史学家,专攻前现代伊斯兰文明,尤其是马穆鲁克帝国时期以及蒙古帝国时期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历史。生于美国费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76 年移居以色列,后就读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和1996年分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牛津圣安东尼学院做访问学者。1997年回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担任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主任,2001年担任亚非研究所所长。2010年至2014年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著作有:《蒙古人和马穆鲁克人:马穆鲁克—伊尔汗国之战(1260年—1281 年)》(专著,1995年);《蒙古帝国及其遗产》(论文集,1999 年);《蒙古人、土耳其人和其他人:欧亚游牧民族和定居世界》(论文集,2005年);《伊斯兰土地上的蒙古人:伊尔汗国史研究》(论文集,2007年);《作为文化变革推动者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和他们的欧亚前辈》(论文集,2015 年);《从土耳其人到蒙古人:大卫·阿亚隆对伊斯兰历史上欧亚草原的看法》(论文集,2019 年)。
米哈尔·比兰(Michal Biran,中文名彭晓燕,1966——),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亚洲研究和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研究项目“蒙古欧亚大陆的流动性、帝国和跨文化接触”领导人。1989年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获得学士学位。1993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内亚研究硕士学位(其中,1990 年夏在美国在佛蒙特州米德尔伯里学院学习古典汉语,1992年在中国山东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1993年夏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学习俄语),其指导教师为大卫·阿亚隆和鲁文·阿米泰—普莱斯。2000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系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博士后学者。著作有:《海都与中亚独立蒙古国的崛起》(专著,1997年);《欧亚历史上的喀拉契丹帝国: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专著,2005年);《成吉思汗》(专著,2007 年),《蒙古人、土耳其人和其他人:欧亚游牧民族和定居世界》(论文集,2005年);《作为文化变革推动者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和他们的欧亚前辈》(论文集,2015 年);《剑桥蒙古帝国史》(合编,即出)。

三、“蒙古欧亚大陆的流动性、帝国与跨文化接触”研究项目(Mobility, Empire and Cross Cultural Contacts in Mongol Eurasia)
(一)项目宗旨
“蒙古欧亚大陆的流动性、帝国与跨文化接触”研究项目设立于2013年,由希伯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米哈尔·比兰(Michal Biran,中文名彭晓燕)教授领导,并由在耶路撒冷大学工作的年轻学者组成的国际团队进行。
该项目旨在解释蒙古欧亚大陆的人、思想和文物为何、如何、何时和向何处迁移,以及这些巨大迁移的结果是什么。该项目在整个欧亚背景下对蒙古帝国进行研究,将世界历史视角与对各种语言(主要是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汉语)和不同史学传统的大量原始资料结合起来进行仔细阅读,并将获得的信息分类录入语词数据库,将 13 至 14 世纪在蒙古统治下行事的个人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对迁移模式以及这种迁移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地说,研究目标是:分析蒙古欧亚大陆的迁移模式,阐明伴随迁移产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审视蒙古帝国主要机构和人员并重构帝国的精英群体。
这些问题的研究范围是统一的蒙古帝国时期(1206—1260)及其在中国、伊朗、中亚和俄罗斯的四个继任汗国。
(二)研究成果(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2年09月22日
后一篇:2022年12月17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