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人口达1000万以上。国际化大都市应有什么样的市民素质?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提出了基本标准。其中特别提到,要实施外语口语培训、再教育经费补偿制度。提高市民英语口语水平,使80%的普通市民能对外国游客进行简单景点介绍。广泛开展认识、能说、会写500个繁体汉字和900个英语词句活动,争取一半市民达到要求。经常性开展由市民、外籍人员参加的多层次、主题鲜明的诵读汉赋、唐诗、宋词和歌德、普希金等中外经典作品活动。(2010年6月22日华商报)
西安这座历史古都,终于要体现文化积淀深厚的特点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确需要匹配的市民素质,然而国际化大都市究竟是个什么标准?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会到什么样?如果经济没有发展上去,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提升,市民会天天学英语,天天背诗词吗?市民倒是会说英语、背唐诗宋词、诵歌德普希金了,而社会经济却还处在落后阶段,西安还是不是国际化大都市呢?我想,毕竟,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一点我还是很佩服西安的。西安人为悠久的历史和古都文化感到自豪,但并不自恋。相反,关于地方方言的小段子还挺多,比如“陕西人民日拔chua”的,比如“mai麦,梅(麦)子的梅(麦)”之类。如果西安人因为方言小品幽默,秦腔有魅力,不愿去学普通话,你也“饿饿饿”,我也“饿饿饿”的,还不把外地人愁死?对比之下,前一阶段,广州市政协网站上的一份题为《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广州人对广播电视增加普通话播出时间还在争论不休,西安人已经开始规划全民学英语了。不管怎样,西安人心态开放,好学,还是应该肯定。
但是,《对策研究》的目标是不是合适,却有些疑问。记得几年前,西安市提出了对全市45岁以下公务员进行英语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核的计划,并要求在2008年年底之前,公务员要普遍掌握英语基本的日常用语、情景用语和会话。不知道最后实施的怎么样了。当时我就觉得,公务员学英语,意图很好,但是不是真的必要。西安虽然是中外驰名的旅游城市,到西安的游客,特别是到市政府办事的,毕竟绝大多数还是中国人。要我说,考核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比英语要实用得多,先考核公务员说普通话的水平更为实际。那么同样的,到西安的游客,国内的肯定也占绝大多数,先让八成的市民能用普通话简要介绍景点就已经很不容易,因为八成人会普通话已经不容易,景点介绍的难度比普通话要大得多。
何况外国人并不都听得懂英语。据我所知,日本人到西安旅游的数量相当庞大,而韩国人增长得也不少,日本人、韩国人的英语水平可是不怎么样的,是不是老百姓还得学日语、韩语?法国是文化大国,对西安古都也很感冒,可是法国人对英语不感冒,不愿学也不愿说,是不是也该让市民学法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