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会月”是政府“放鸽子”?
(2009-04-12 10:34:39)
标签:
开会会风吉林杂谈 |
分类: 百姓时评 |
近期,全国刮起春风,这个春风,就是整顿会风。各地纷纷推出减少会议数量、压缩会议时间的举措,天津、广东出了规定,据说河北有一次将十几个会议合并成一个会,会期不到一天,赢来掌声无数。最近,吉林省又将三月八月定为“无会月”,把战文山、斗会海推向另一个高潮。
但凡事不能过,一过,就有问题。比如这“无会月”,怎么可能?不要说一个月,一个省,就是一周,一个局,也未必能做到。做不到的事,高调宣扬,难免不被认为是作秀。
文山会海是痼疾,领导厌,群众烦。但领导厌是“假”厌,因为他离不开会,群众烦是真烦,因为他根本不需要会。我说的领导“假”厌,并不是说领导喜欢开会,而是说,开会对领导而言,是成本比较小的一种工作方式,扔不掉。需要给几个单位安排事情,开个会,一次说清,很轻松。否则,别说是挨个单位跑,就是挨个打电话也要麻烦很多。对基层而言,则是成本高,效率低的一件事,但躲不开。有时参加一个小会,来回乘车好几个小时,涉及自己的就那么两句话。但不参加又不行。不幸的是,绝大多数领导又是相对的,总有比领导还大的官,总有个上级在,所以,领导要召集会,也要参加会,给别人“苦”,自己也得受“苦”。
开会是一种工作方法,本来无所谓好坏。重要的会,往往成为历史的转折点呢。就是日常工作,要安排布置,也少不了开会。有些事,打个电话,发个传真,或者发个文件,确实能解决问题,但有些事,不面对面交流,不在一起讨论,就无法做出决策,或者无法做出科学决策,还有些事,涉及各方责权利的界定,需要“讨价还价”,也无法回避。有用的会,解决问题的会,都是必要的会,不能不开。但动不动把大家从四面八方招来,这个领导强调重要意义,那个领导要求高度重视,茶水喝了几杯,厕所上了几趟,有用的话却没听见几句,大家说的都是文件写明了,报纸说清了的,这样的会,可开可不开,最好不开。就是必须开的会,也应该控制规模,简化程序,一是一,二是二,该谁参加谁参加,该谁说谁说,有啥说啥,说短话,说有用的话,不能让正确的废话和无用的套话占用宝贵的时间。所以,填会海,改变会风,不是不开会,而是不开无用的会,不开没效率的会。
吉林省对搬文山,填会海下了决心,制定了具体目标(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数量要比2008年减少10%),也拿出了具体措施。从人民日报4月11日的报道看,吉林省政府对会期、参会人员范围、人数、发言人数和发言时间,均作了明确规定,非常务实。但与此同时,却把三月和八月定为省政府的“无会月”,难道这两个月真的不开会吗?
政府说话要算数。“无会月”是为了显示政府决心提出的姿态性表达,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政府公文是严肃的,不能拿一种形象的说法来代替实际的做法,拿口号作为目标,否则就会让人感觉是表面文章,“忽悠”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