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二夫,为何感动天山南北?
疾病、债务……这一切对某些人来说不能承受的家庭之重,夫妻俩一同扛过,走过。她带着前夫、公公、女儿,嫁给了年轻的他。她叫刘元清,她的前夫叫温元英,她的现任丈夫叫杨知书。这是不久前,《都市消费晨报》刊登的,发生在兵团农八师133团26连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979年3月,刘元清在姐姐的介绍下,从巴山蜀水来到新疆石河子农八师。姐姐托人给她找了个对象温元英。刘元清和温元英一见钟情,不到一年,他们就喜结连理,成了夫妻。1981年1月,他们又有了一个漂亮的女儿。生活平静而幸福,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却在一年后消失全无。
那是1982年春季的一个晚上,温元英去地里浇水。不料,脚下踩空,掉进老鼠洞形成的泥浆漩涡中。春寒料峭,冷水刺骨,夜色中,广阔的条田里没有一个人影。直到第二天下午,奄奄一息的温元英才被人发现。至此,他已在冷水中浸泡了19个小时。
经过抢救,温元英终于从死神手里逃脱出来。但他身上却留下了永远无法医治的男性病症。
一下子,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刘元清的肩上。她每天从早忙到晚,酷暑天,她跟连队的男人一样扛着砍土镘下地侍弄庄稼;严寒日,她跟连队的男人一样拉着架子车拉沙子、运肥料。回到家里,她又操持着家务,照顾丈夫,抚养女儿。
时间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流逝着。
刘元清的好,公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为了儿媳,也是为了孙女,还有他和儿子,老人作出惊人的决定:他要给儿媳介绍对象!
1986年的那顿晚餐,刘元清永远都忘不了。同样是在春天的一个晚上,公公直言道,想帮她找个好男人,她自己找也行。
温元英接过父亲的话茬儿,他坦言自己没劳动能力,是个废人,不想再拖累她。
面对公公和丈夫,刘元清不知该如何回答,骂他们“都胡说”。
但第二天,公公便托朋友给儿媳介绍对象,被介绍来的两个中年男人,他认为他们人品不好,都拒绝了。
到1987年3月,8个湖北小伙子来到133团26连,住在刘元清家附近。他们很快和刘家熟悉了,晚上常在刘家看电视。老人开始在他们中为儿媳物色人选。
同年初秋的一天,湖北小伙杨知书独自来到刘家和老人聊天,无意中说:“如果这房子是我的,我会把它装饰得漂漂亮亮的。”
“我想收你当干儿子,你愿意吗?”老人接上话说。
杨知书开心地答应了,称老人为“老爷子”。
那年年底的一个晚上,刘元清发愁咋把连里分的几百公斤玉米拉回家,公公提醒她:“去找小杨帮忙。”
第二天,刘元清借了一辆拉拉车,两人去拉粮。
在拉粮时,杨知书问刘元清为什么不离婚再找一个。
“找谁?找你?”刘元清反问。杨知书没言语。
后来,连里给杨知书结了当年的工资,因效益不好,他只领到200多元。他找到刘元清说:“我的棉被破了,你能不能给我找点棉花弹个棉被?”
在给杨知书换棉被时,刘元清将早就用纸包好的60元钱悄悄塞进他的口袋。
杨知书回老家半个月后,给刘元清写了两封信,她现在还记得,“你要离婚,我就来,我会给你幸福……”
刘元清给公公、姐姐和姐夫说了这事,并给杨知书汇钱时留言:“几时返回?一切办好。”
此间,刘元清和丈夫协议离婚,但是离婚不离家,继续照顾丈夫、公公和女儿。
1988年4月2日,杨知书回来了,刘元清告诉他自己不能再生孩子了,“丑话说到前头,以后别找麻烦”。
“行……”杨知书说。
3天后,他们做了一桌饭菜,请了连领导和邻居,公开了这事。半个月后,两人领了结婚证。
杨知书来到刘家后,家里多了个劳力。虽然还背着几百元的债,但刘元清觉得担子轻了许多。
结婚那年,两口子承包了20亩地,挣了1100元,但仍没还清债。前夫病退后每月有20元工资,公公每月有70元退休工资,可家里过得还是紧巴,衣服补丁摞补丁。
还清债务,刘元清和杨知书用了两年时间。重新成家后,她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公公和前夫。生活,总算归于平静,虽然清苦,但是甜蜜。
也许,生活真的弄人。
此后的短短纪念里,他们经历了4个亲人病逝和一个亲人瘫痪的痛苦和折磨。
先是母亲,再婚的第二年,刘元清的母亲病逝。刘元清想回老家,可没钱;1992年,公公的病情加重,他们花完所有积蓄也没能留住他,反而背上了几千块钱的债务;两年后,刘元清在老家的妹妹发来电报,说父亲病重,刘元清带着家里所有的钱赶了回去,可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哭着将父亲送到墓地;2000年,老家的妹夫发来电报,说妹妹患骨癌病逝,她再次回老家奔丧。
接到妹夫电报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的弟弟。弟弟刘元媚因为长时间营养不良,老得病,吃药打针,成了弱智,生活无法自理。在带弟弟回新疆的路上,她琢磨着,要是杨知书让她在婚姻和弟弟之间选择,她会选择弟弟。
她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杨知书并没有反对她的做法。
现在,他们仍然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土坯房里,家虽然破了点,但浓浓的情,他们却坚守了20年。长大后的女儿,敬佩妈妈,同时爱着两个爸爸。这个家庭,因为两个爸爸的同时存在,爱的涵义更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