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

喀什,是喀什噶尔的简称,是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圣地。
维吾尔民族在历史上有两座文化的高峰:《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他们像双峰对峙,出现于十一世纪的喀喇汗王朝,出现于喀什噶尔。
《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是流亡的王子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写作这部书,其实是一个传奇。
1057年,喀喇汗王朝宫廷大乱,王子麻赫穆德·喀什
噶里逃离了富丽堂皇的宫廷。在流亡的十多年时间里,他辗转在中亚细亚的大地上,他深深爱上了七河流域、伊犁河谷和钦察草原,这里居住着操突厥语的部族和部落,“突厥人、土库曼人、乌古斯人、处月人、样磨人、和黠戛斯人的韵语完全铭记在我的心中”。1072年,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来到伊斯兰的世界中心巴格达。在巴格达,他开始编撰突厥语大词典》。历时4年,4易其稿,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墓)
“我用最优雅的形式和最明确的语言写成此书”。他把它献给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阿布·哈希姆·阿布杜拉·伊本·穆罕默德·穆格塔迪。
《突厥语大词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大词典,它不只是一部语言学巨著,更是一部关于十一世纪中亚社会的百科全书。有人说,《突厥语大词典》是关于十一世纪突厥人生活情报的唯一来源。7500条语词,277首诗歌(其中有大量的4行诗),216条谚语,圆形世界地图,书面和口头民间文学资料库……一部《突厥语大词典》,装载了十一世纪和十一世纪之前中亚大地的历史与地理、记忆与声音。
十一世纪真的是维吾尔民族文化的繁荣期。另一位诗人学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用古回鹘文写成叙事长诗 《 福乐智慧》。这是用回鹘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它既是一部劝诫性的长诗,又是一部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哲学、伦理学著作,思想深遂,内容丰富,句式优美,韵律严谨。它涉及作者所生活的十一世纪的政治,历史,地理,教学,医学等情况。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扎(墓)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生于巴拉沙衮(约1018年),青年时代来到喀喇汗王朝的东都喀什噶尔,执政于皇家伊斯兰教经学院,当时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员。1069年至1070年,他历时18个月,写出长达85章、共计13290行的长诗《福乐智慧》,将它献给喀什噶尔的统治者苏来曼·桃花石·布格拉汗。一首诗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被封为哈斯·哈吉甫(“可靠的侍从”),相当于王宫高级顾问。
喀什七八百年来,不但是南疆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宗教中心。在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尔广场西面,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教寺院建筑。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和礼拜殿四大部分组成。 这就是喀什的标志性建筑——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大厅

大阿訇讲经的地方
艾提尕尔,意为节日礼拜场所。艾提尕尔清真寺建于察合台汗国的杜格拉特家族赛亦德·阿里在喀什统治时期(1435-1575)。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伊斯兰教宗教建筑。该寺门楼由黄砖砌成,风格古朴厚重,同当地自然环境合谐地融为一体。建筑采用雕刻、镶嵌、彩绘等多种技法,使建筑整体显得既古朴又典雅,充分显示出维吾尔族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国伊斯兰建筑的典范。艾提尕尔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进行日常礼拜和进行“大礼拜”的场所,而且又是一处宗教圣地。特别是盛大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期间,来此礼拜和游乐的人更是难以数计。每到这时, 身着节日盛装,云集于艾提尕尔广场的数万穆斯林在举行礼拜活动之后,就会随着那通宵达旦的羊皮鼓和唢呐声跳起大规模的古老民间舞蹈――“撒玛”群舞,盛况空前。艾提尕尔――节日礼拜与集会之所,因此而得名,而寺门塔楼作为维吾尔族古典建筑艺术典范,已成为喀什噶尔古城的地方象征。
古老的典籍,可能很少有人阅读了。宗教,是信仰,是严肃而崇高的情感。但同时,喀什也在贡献着通俗,比如,香妃的传说。一座丰富的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本来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到喀什,有人可能不知道阿帕霍加墓,但没有人不知道香妃墓。香妃,作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维吾尔族后妃,她的故事自然充满传奇色彩。清代,有个名叫“希帕尔罕”的贵族女子,于公元1753年入宫,纳为乾隆皇帝的妃子,封号为“容妃”。由于浑身散发着阵阵沙枣花的香气,又被称为“香妃”,颇受乾隆皇帝的喜爱。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以香妃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传奇角色“香香公主”;之后琼瑶又在《还珠格格》中,塑造出美丽的“香妃”。

香妃墓
阿帕霍加墓,是一个显赫的家族的陵墓。陵墓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正门门楼精美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硫璃砖。与门楼西墙紧连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绘天棚覆顶的高台,后有祈祷室。陵园内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顶的教经堂。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
造型宏伟壮观,风格庄严华丽,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主墓为方体圆顶,墓室四周的墙上,由绿色硫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还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内的墓台上,排列着大小不等的58个坟丘,埋葬着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按照家族的规矩,男人的坟丘大,妇女和儿童的小。著名的香妃,并未因其身份的显赫而破例,默默无闻地列在右侧上方,如果不是特意盖着绸布,谁也分辨不出来。墓室门内摆放着送香妃遗体返故里的古老马车与用具,算是对香妃的最好纪念。
许多城市的现代化是以古老城区的消逝为代价的。但喀什不。喀什有保存完好的老城区,在这里,时空仿佛停留了一般。那么,老喀什的世俗生活是什么样的?
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喀什老城远眺
高台民居入口
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深巷

高台民居庭院

玩耍的小孩

带弟弟
高台民居目前共住有近600户人家,各家院子里种着葡萄、无花果、花草盆栽,干净整洁,室内装饰得艳丽华贵,富于维吾尔民族特色。随着高台民居越来越有名,游客逐渐增多,不少人家把自家的房屋和院子装饰一新,敞开大门,做起了出售地毯、挂毯、花帽、小刀等民族手工艺品的生意。

民居内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