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心态”是否能挽救中国足球?
《重庆晚报》记者在姚明和易建联的“中国德比”之后,对50位从15岁到45岁不等的重庆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并提出了谁是“第一运动之争”。有意思的是,当记者采访足协的中超联赛秘书长郎效农,提到NBA中国德比的奇高收视率时,郎效农竟说:“姚明?易什么联?是谁我都不知道!”
好一个郎效农!
你对足球的忠诚捍卫不容置疑。足球搞得这么烂,难得你还一片痴心,这么专注。当姚明一个人的身价就超过了整个中超联赛的时候,你还能平心静气,不屑于争什么“第一运动”,很好。说明心态已经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们当然忘不了这么些年,足协的积极探索。从甲A甲B到中超,从升降级的反复,从联赛为一系列“国字号”比赛的让步,从变幻莫测的赛制等等,可惜都只是“无论魏晋”,埋头乱搞。中国足球的球迷更是可怜,再烂也不改痴心,骂归骂,联赛可以不看,任何国字号的比赛都可以引起全国关注。但是,球迷的热情还能消费多久?
郎效农的回答,是缺乏绅士风度的。先不说这次的“第一运动之争”本身缺乏可比性,没有观众数、参与数等硬性指标。就是真的足球全面超越了篮球,那么CBA或者美国NBA在市场运作、球星培育或者其他方面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承认别人有可取之处,有什么丢人的地方吗?不尊重他人,不虚心学习,其实是足球界的痼疾。
郎效农的回答,还反映了一种“鸵鸟心态”。回避问题,把头埋进沙子,难道问题就不存在了吗?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正视自己的不足,才可能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