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我们的春节还剩下些什么?(ZT)

(2007-02-08 19:01:53)

捍卫春节

 

  祭灶、扫尘、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倒贴福字、祭祖、守岁、压岁钱、放爆竹、贴门神、接财神、拜年、闹元宵……,这些春节传统习俗您还熟悉吗?不夸张地说,如今在城市里,至少三十五岁以下的人对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相当陌生了。

  今天,我们的春节还剩下些什么呢?祭灶?老实说,我们连灶王爷灶王奶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扫尘?那是家政公司的事。贴春联?就是那种某某保险公司赠送的一幢楼家家都同样面孔的“标准”春联。祭祖?咱从爷爷辈往上数就开始犯糊涂了。守岁?是说一直坚持把春节联欢晚会看完再接着打牌打麻将吧。放爆竹?到现在还有专家为它是否为“陋习”而大打口水仗。拜年?已经由腿部和脸部运动转化为手指运动了,与其说是给亲戚朋友拜年倒不如说是给移动联通电信拜年。贴门神、接财神?门神是贴门外还是门里,财神是挂客厅还是卧室,怎么不附送说明呀。压岁钱倒是不陌生,那可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啊,尤其是丁克族们,恨得牙痒。闹元宵?传说这天人们应该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的,但这些都是电视上的表演,跟咱好像没啥关系。

  谁都知道,延续了三四千年的春节,是咱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几天,外出的游子要回家团聚,儿女们要回到父母身边,欢欢乐乐、团团圆圆地度过这一节日。无论你家穷还是富、有钱没钱,春节都是一定要过的,而且要过得尽可能热闹。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那些坚硬的、遥远的、疲惫的、冷漠的心灵会变得柔软、亲近、舒畅和温暖,它用一根看不见的丝带将中华儿女的心灵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春节,应该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具喜庆气氛的日子,是最鲜明地代表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性情的节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超越了世界文化遗产意义的节日,却在它生长的土地上变得面目模糊,滋味寡淡起来。

  有人说,中国人过年就是个“吃”字,不信你听那童谣里唱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如今,咱吃啥都不稀罕了,过年可不就没啥意思了。

  也有人说,为啥咱们过年就不能像过洋节那样有些仪式感庄重感,同时又开心有趣呢?其实,你看看过去的年画就可以看出来,以前咱中国人过年讲究挺多,也热闹非凡,并不是只为了一张嘴。

  礼失求诸野。远的不说,就在咱巴里坤,至今还保持着许多可贵可爱的春节传统习俗。

  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社会上对春节传统习俗的回归有了一些重视和举措。比如,大型超市里开始摆放印制精美的福娃、财神、门神、灯笼等迎春纳福商品;幼儿园里也开始给孩子们教授一些春节知识和习俗;文庙寺院等也开始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迎春活动。

  春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春节,过得有没有意思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做。如果你把春节的所有快乐都寄托在一台春节晚会上,那当然没啥好说的了。但如果你诚恳地向传统学习,从今年开始,试着用自己并不体面的书法写副春联,剪个窗花,给孩子做几只灯谜参与参与……,也许,从你动手的那一刻起,春节那特有的欢快气氛就会不知不觉在你身边蔓延开来。

(引自新疆日报网20070207,作者:高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