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已经进入后钢笔时代?
开会的时候,钢笔没有墨水了,就悄悄走出会议室,到旁边的办公室请认识的同志帮忙。不料,她的办公室里压根就没有墨水瓶!她问我用不用中性笔,我说我还是习惯用钢笔,于是她热情地挨个到旁边办公室去找。不找不知道,把一层楼跑了个遍,没有找到一个墨水瓶。我只好要了一支中性笔。
我就在想,难道已经进入后钢笔时代了吗?
遥想当年,穿白衬衣别一支钢笔——当然要把衬衣扎在裤腰里,再梳一个小分头——是多么标准的知识青年形象。为了得到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许多人还要省吃俭用呢。至于学生之间,因为钢笔或者把钢笔用作传情的物件成为朋友、仇人、恋人,上演的一幕幕或悲或喜或炽热或平淡的好戏,相信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或多或少都能搜寻到一些。小时候,我就曾经因为一支心爱的钢笔笔尖被某人扎断后大哭了一场,后来邻居回上海探亲,帮助换了个笔尖,总算抚慰了我幼小的心灵,而上海也由我心中遥不可及的模糊的地名变得可以触摸了,与我有了某种联系了。
上小学的时候,什么东西都缺,墨水时常买不上。小商店里有时卖一种像蓝色药片的“固体墨水”,回家拿水兑了,可以当墨水用。不过浓度不好掌握,有时太浓,有时又太淡,而且写字的时候洇纸,很不喜欢但又没有办法。上中学的时候,写字很多,特别费墨水,经常作业写到一半就写不出来了,不得不借一点墨水。我家离学校有三公里多,到了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常常使我的钢笔墨水冻结成冰,用手捂一会儿再捏一捏,上课很长时间都写不了字。为了不借墨水在家多灌一些,会因为墨水结冰把钢笔撑坏。条件好转,则通常备两支钢笔,就方便多了。
现在,随着计算机普及,在办公室基本不用钢笔,或者就不用笔。开会或是领导安排工作时才用笔记录一下。而且,大一点的会,会务组发中性笔和笔记本,方便大家记录。所以,钢笔越来越很少有人带、有人用。
其实我也知道,书写工具的发展变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就像外国,先是鹅毛笔,后是蘸水笔、钢笔、圆珠笔......中国,从刀刻,到毛笔,到钢笔圆珠笔,再到中性甚至不用笔,谁也没办法。因为,书写工具总是由不方便到方便的过程,现在的中性笔比起钢笔,至少不会有我上学时候的那么多麻烦。不过,我还是习惯用钢笔一些。没有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