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篇 |
揭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后的故事
第一回
出宫门走投无路
话说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见齐泯王要听独奏,便悄悄溜出宫门。到了午饭时间,腹中“咕噜噜”一叫,不免虚火上升。回家的路上,他愤愤地想,我就这样失业了吗?数年来,在宣王的正确领导下,我认真贯彻宏大、气派的指导思想,在三百人的吹竽队伍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步调一致。虽业务不精,然无功有苦。论工龄不短,论资历不浅,溜须拍马的事也没少干,至退休混一个“副高”职称,理所当然。哪里料到,宣王尸骨未寒,泯王就改变惯例?
进家门,夫人问:“夫君回来了?想吃什么?”南郭一改往日随和态度,顾不得斯文:“吃个屁!日后皇粮吃不成了。齐王喜听独奏,我不能混矣。”
饭毕,南郭苦思对策。
俗话说得好,“急中生智”。南郭先生想,堂堂宫廷乐队,仅吹竽的就有三百,就是一半下岗,也还有百来十人。无“乐器保管员”来做管理工作,毕竟不符合规范化要求。何不游说,设了这职位,平日里负责购买、保管、维修等事,制定好规章制度,建立签字交领等台帐,夯实管理基础。这么好的建议想必会采纳。再好好攻关,要了这官,亦可捞些油水,竟比吹竽更实惠些。于是,南郭先生打好腹稿,并拟定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等应急预案,又使出吃奶力气,咬牙准备了一些珠宝。毕竟不知这官做成了没有,且看下回:拉关系卫兵献策
第二回
拉关系卫兵献策
话说南郭先生来到宫前,因未接到召见的谕令,进宫不易。所幸当值卫兵却原来认得,有一个还是七拐八弯的远亲。当初南郭吹竽还曾托他的关系,有引荐之恩。不过,南郭先生还是赶紧去找来两坛好酒,犒劳弟兄。除了远亲,其他弟兄亦尝听过竽队吹竽,见过南郭几面,对其慈眉善目素有好感。且今“吃了别人的嘴软”,又听说新王喜独奏,心下早明白七八分。还是远亲见多识广,道:此事应从王后处入手,投王后之所好,施展吹拍神侃之特技,事必成。
为见王后,南郭如何施展攻关之术暂且不提。只是如此这般一番,终于得以拜见王后。奉上珠宝,王后竟未嫌弃礼轻。南郭心中暗喜。先赞其闭月羞花之容貌,再诉己劳苦功高之业绩。叹自己过去太过用功,竟落下底气不足之症,实当按工伤对待。而今王喜独奏,实在英明,坚决拥护。无奈力不从心,可否设“乐器报保管员”一职,某虽不才,但愿肝脑涂地云云。王后深以为然。南郭跪谢而去。
话说齐王听了王后的建议,略一沉吟,道:“竽原由个人保管,责任到人,况且王法森严,谁敢损坏?不需另设专人管理。”王后见齐王不允,想“拿了人家的手短”,虽臣民进贡也是常事——而且那么一点东西,难为了南郭的一片心意,不过尽力相助终究是积德行善,亲民爱民之举。遂改变策略,极尽妩媚之态以博齐王欢心,再见机行事。不知齐王究竟是何打算,且看第三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三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话说齐王打定主意不增编制,虽王后百般使计,亦未得逞。因面临众妃竞争,王后不敢得罪齐王,只得作罢。
南郭先生见此路不通,又白白损失不少银两,不免顿足捶胸,心痛不已。
南郭夫人见此,不再夸夫君会混事,反倒怨烂铁不成钢,直后悔投错胎嫁错人。如此里外夹击,南郭先生几乎陷于绝境。
置之死地而后生。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又说“人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南郭先生左思右想,断了吃皇粮的念头。遂劝夫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虽没了官差,但尚有三百六十行,你我须同舟共济。你有烹饪手艺,我有攻关之术,何不共同开一饭庄酒肆?”
夫人听之有理,想“一日夫妻百日恩”,“天无绝人之路”,商人虽然不入流,但银子不少于官差,况如今谁不是笑贫不笑娼?如此,倒也是凭手艺吃饭,过踏实日子。遂破涕为笑。
夫人拿出私房钱,又借了些银两,拣那繁华处开了饭庄,名之“南郭”,店前插一酒幌。南郭虽有“滥竽充数”恶名,但时人崇尚名人,只要出名,哪管善恶?加之南郭夫人手艺确实绝佳,南郭也增强责任意识,以诚信为本,生意竟然红红火火。
“南郭饭庄”声名日盛,终于传入宫中。王后吃腻了山珍海味,也不时派人订几样小菜。齐王有一次品尝后,一时兴起,还欣然提笔写下“天下第一”。
之后,南郭饭庄更是步入辉煌,南郭由此而富甲一方。有人赋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