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新丑陋的中国人”!
(2014-02-03 18:45:19)
标签:
中国游客旅游素质新丑陋的中国人杂谈 |
分类: 时评随笔杂谈诗歌 |
原标题:习惯问题
文/子夜的昙
带父母去泰国旅游,在曼谷坐地铁,正值上下班高峰期,人流如潮,但却十分安静,听不到一点噪音。平时嗓门大如洪钟的父亲也变得异常安静,在询问我还有几个站下车时,竟然用的是一种于他而言十分罕见的超低音,让我备感陌生。
父亲后来告诉我,坐地铁从未遭遇过如此的安静,车厢里简直可以用寂静无声形容,让他不自觉地便把声音压到极低,“我如果大声,肯定所有人的目光都会盯到我身上。”因为游客太多,其实曼谷并不算一个安静的所在,主要旅游景点和商场也是相当嘈杂,因为我们住的酒店位置的原因,我们在曼谷基本是坐地铁,几天下来,父亲开始极为享受这种安静,以至于后来到曼谷最有名的大皇宫参观,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状况,让父亲相当不适,我们还未挤到售票点,他就坚决要求退出,说打死也不想去挤了,最后只在大皇宫外面拍了几张照片,便匆匆“逃离”。但他回国以后刚下飞机,便十分神奇地迅速恢复了他的大嗓门,还说“大家都这么大声我一下子就被感染了”,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是同儿子一起去菲律宾的巴拉望,在公主港等飞机,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一对年轻的白人夫妇,他们带着一双儿女,男孩大概三岁左右,女孩也不过两岁的样子。两个孩子十分安静乖巧,期间两个孩子有吃牛奶和面包,小女孩抿嘴咀嚼着,样子很是淑女。这让习惯了国内小孩在候机室甚至飞机机舱内奔跑打闹嬉戏的我们看得有点感动,儿子说:“将来我有了女儿,也要养成她那个样子。”
前不久海外一家报纸用三个整版声讨“新丑陋的中国人”,历数中国游客在境外的种种不受欢迎行为,甚至用了“走到哪便丢脸到哪”这样偏激的字眼做为大标题。其实在我看来,除了“乱刻乱画乱扔垃圾”、“乱挤乱插队”以外,这家报纸列举的其他“不受欢迎行为”,并非素质问题,不过是“习惯问题”罢了。我是在一家华人餐馆看到这篇报道的,当时与餐馆的华人老板就到底是素质问题还是习惯问题发生了争论,大概是觉得我们谁也无法说服对方,老板最后说:“上面讲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也都有图为证,既然是事实,我们就应该改正,而不应该去纠结这属于素质问题还是习惯问题。”
其实每次国人发生境外旅游的群体“丢人事件”,都会有媒体记者采访我,但我很难认可什么都归于“中国人素质太差”这个观点。就拿“制造噪音”这个“罪名”来讲,热闹本身就是中国人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商家更是害怕自己沦落到寂静无声的境况。而在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里,被人宴请时大声表达自己对宴请的满意也算是一种礼节。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让中国人养成公众场合静默无声的习惯绝非短时间内能够达到。
中国游客“不受欢迎”的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团队游客身上,虽然他们出国了,但基本都是20人以上成团,依然无法脱离热闹的氛围和行为环境。但自助游客却很容易便能融入到当地的氛围当中。就拿我文首举的例子来讲,同样一个人, 在不同的氛围下会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而且这两种行为及转换都十分自然,这实在是不能用“素质”来一言概之。日韩人是比较讲究餐桌礼仪的,但他们在吃面条和喝酒时,会刻意发出大声的“呼呼”声,以表达自己吃得很爽,这甚至让“很吵”的中国人都不太能够接受,但这却是他们国家国人的习惯。放在中国人身上的话,这又得成为“素质问题”。
当然,我并非是在支持那些“不受欢迎的行为”。我认为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习惯,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文化也好,习惯也罢,坚守自己没什么不好。但国人在这方面或许更习惯于去考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很强调这是自己的习惯和文化,而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很少去考量自己的习惯会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林清玄说,“发财三辈子才懂得生活”,意思是说,即便达到了物质的目标,要成为贵族也需要几辈子的努力。台湾游客也曾经历过“不受欢迎”的阶段,虽然我们要完全摆脱“不受欢迎”的处境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但个体完全可以“从我做起”。即便不是为了国人的面子,对于个体来讲,少遭受他人的白眼,毕竟也是对自己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