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奢华——书评梁文道《味道之第一宗罪》

标签:
梁文道味道之第一宗罪老成都担担面杂谈 |
分类: 书评影评 |
看不见的奢华
文/子夜的昙
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人在成都,新闻记者的工作实在是辛苦繁杂,因此那时的我并不像现在这般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自己做饭。现在已经想不起每天晚上把稿子写完后主要是在何处觅食,唯有两张小摊存留于我的记忆。
只在冬天,尤其是寒冬的夜晚,我才对小吃拥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渴望。从报社回家,会陆续经过两个小摊,一个是卖蛋烘糕的,一个是卖锅盔的。那时的街道,远没有现在这么热闹和灯火通明,远远的就能看到小摊,亮着昏黄的灯光,摊主穿着厚得不能再厚的棉服,缩头缩颈躲避着寒风等待着买主。
两个摊主应该都是木讷的人,多数时候都只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很少与我搭话。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每远远望见他们摊上的灯光,都会想到“小桔灯”。有时也会想,他们有着怎么样的家人,每天晚上收摊回归时是不是会有可爱的儿女相迎。蛋烘糕与锅盔,都只5毛钱一个,实在是便宜的手工小吃,也因此经常会多买几个,心里还感叹着,一个就算赚一毛钱,我买五个也不过只赚了五毛而已,真是辛苦的营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回忆起来,想起的不是那两种小吃的味道,更多的是摊上昏黄的灯光以及寒夜中小摊给我的那种温暖感。
曾几次采访过成都食神李树人先生,吃了一辈子美食,他最难忘也最津津乐道的,还是旧时成都的担担面,每每提及,李老都会双眼放光,绘色绘声形容儿时吃担担面时的种种感受。其实于李老而言,担担面包含的又何止是一碗小面的味道,更多的是老成都文化的一种承载。
蛋烘糕还是蛋烘糕,白糖锅盔还是白糖锅盔,只是再也不容易找到。而担担面,却早也不是担担上的面了。就像梁文道在《味道之第一宗罪》里的感叹:车仔面,今天还吃得到真真正正在“车仔”上煮出来的“车仔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如同现今的担担面都不是挑担走街而只是从面馆里出来的一样,“车仔面”也早已沦为香港茶餐厅和面铺的一道花样。
但梁文道不仅仅只是感叹正宗小吃的消失以及原味美食的难觅,也不仅仅只是惋惜伴随着香港成长的街头风味的变异,他更忧心的是城市文明的步步紧逼,令草根文化的步步后退,甚至更深层次的想到“流动小吃摊根本就是社会自救的活阀”。被破坏的小吃传统,又何止只是一种饮食环境的消失呢?
梁文道应该算是一个纯粹的有着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所以他的美食文章,读来总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但却不造作浮夸。《味道之第一宗罪》是他的美食专栏合集,没有现下流行的美食作家惯有的对美食的苛刻和炫耀,也没有故弄玄虚。他笔下的美食涉及面甚广,但角度无疑是与众不同。他并不突出味道,更关注于美食和美食产生的背景和文化,以及对现状的思考。比如讲到马来西亚的娘惹菜和肉骨茶,哪里只是讲美食,两篇短文看下来,完全是大马华人的奋斗史。
不管是街头风味,还是豪华酒楼,文化其实才是真正“看不见的奢华”。就像冬夜的小吃摊,我想起它时不是想起的小吃的味道,而是它给我的温暖。而李树人先生口中的担担面,永远都是老成都文化的再现。锁住我们精神与记忆的,并非“看得见的奢华”,所以作者在看到有火锅店用“奢华”二字形容火锅的材料时,会禁不住发牢骚。
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需要口腹之欲,但同时也需要那些看不见的奢华。
http://s1/mw690/001dChsQgy6F5FyFTCUc0&690
书名:味道之第一宗罪
作者:梁文道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