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隐士--书评《空谷幽兰》

(2013-08-19 14:01:18)
标签:

书评《空谷幽兰》

隐士

鲁迅

比尔·波特

杂谈

分类: 书评影评


http://s16/mw690/429963c0gx6BYuioTiD7f&690

 

寻找隐士


/子夜的昙

 


 

鲁迅是很看不起隐士的,所以他说: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直接一点说出来就是:不要跟我装,你入仕也好归隐也罢,不过就是谋生的手段罢了。


 

像鲁迅这般不待见隐士的人,在中国并不多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隐士情结”,知识分子仕途不顺了,失望至极时,干脆归隐,来个“眼不见心不烦”,还能够给自己经营出了个好名声,顺便也抬抬身价,有朝一日被人想起,还须得唱一出“三顾茅庐”才肯出山。但纵观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隐士多是身怀绝技绝学,人格高尚,且还多半都有着不食人间烟火般的仙风道骨。而普通人对隐士也多带着一种无限景仰的感情。

 


在我们的想象里,隐士再咋也会是选择一个人间美境过着田园牧歌的生活。这在古代或许还真是这样,因为隐士其实门槛还是挺高的,必须是仕,才有得隐,不然还做不成隐士。他们起点高,经济条件好,当时污染也不严重,找个人间美境隐居起来不算是多难的事情。即便到了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隐士踪迹全无,但普通人的美好愿望,依然还是想逃离所在的繁华闹市,寻得一个人环境好的地方隐居终老。只可惜,社会发展到如今,却是逃也难逃了。只得退而求其次,给自己来个安慰奖:大隐于市。

 


《空谷幽兰》的作者比尔·波特是一个美国人,某种意义上说,他其实更像是一个隐士,从遥远的美国,去到台湾隐居寺庙多年,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对中国的“隐士文化”很感兴趣,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东方的隐士再咋也会是具有神秘光环的一群人。因此上世纪90年代,他几次来到中国大陆,希望寻找到他心中的“隐士”。虽然被很多人告知中国已经没有隐士,但他和他的伙伴依然十分执着,最终在终南山找到了散落山中的隐居人。

 


本书就是比尔·波特寻访隐士的实录,但实际上他千辛万苦寻访到的这些人,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们多数都是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和苦修者。他们的生活,也离我们想象的隐士生活相去甚远,他们需要忍受孤独、贫寒、物质匮乏和病痛,他们中的有些人,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悟道。但他们无一例外,心中都有着坚定的信仰,相信自己的修行可以带自己到达彼岸。

 


这样的苦修者,其实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存在。曾去过西藏山南的桑耶寺,离桑耶寺大概10公里左右的青朴就是苦修圣地,在那些密集的洞窟里有很多远道而来的苦修者住在里面修行。本身已经买好了从桑耶寺去苦修圣地的车票,但总是觉得一个真正的苦修者不会愿意被人打搅和围观,我去到那里,是朝圣,还是基于好奇?我有点找不到答案,所以最终还是放弃。

 


书的最后,在结束寻访旅程之际,作者很意外地在西安市区的一座寺庙邂逅一位“城市隐士”,相谈甚欢时,作者想起中国的古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他大笑着同这位“城市隐士”告别,在书的末尾写道: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是的,还有什么可说呢?对于现代人而言,大隐,在物欲横流的欲望都市坚守自己,才是我们的修行。就像作者所说: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自己独处,来认识自己的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个人的私奔
后一篇:草的旅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