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住传统 次生灾害严重的震区羌寨放弃整体移民

标签:
地震一周年灾难移民南沟村羌族文化保护杂谈 |
分类: 时评随笔杂谈诗歌 |
文/子夜的昙
写完这篇文章后,得到一个消息,本月7日,汶川具有羌人谷之称的龙溪乡夕格村和直台村500余村民移民至成都邛崃,开始灾后新生活。羌族网友“行云流水”说:“汶川的龙溪乡具有“羌人谷”之称,是羌族文化的核心区,而夕格和直台又是核心的核心。仅在夕格一个二三百人的小村子就有四五个释比,而且每个释比皆身怀绝技,都能熟背释比经典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两个村子同时又是保留羌族活态文化最多、最为完整的典型羌族村寨。羌族文化保护区中的这两个村子的整体迁徙必将影响到羌族核心文化的有效保护,因而国家设立的羌族文化实验保护区就将是一句空谈。
”
实际上,这些在地震中遭到巨大影响和破坏的羌寨,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几成被媒体遗忘的角落。
512临近,媒体倾巢出动蜂涌至地震灾区。这些热闹,似乎永远都与坚守在大山顶上的南沟村无缘。虽然也属重灾区,但由于交通不便,这个传统文化保留完好的羌寨几乎被所有的媒体忽略,并且也无法走入公众的目光。
这个历来将精神追求远远放在物质追求前面的寨子,因为一次地震而有了很大的变化,一年来。人们曾经的无忧无虑,更多地被无奈和焦虑所替代。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核桃和花椒,虽然收入微薄,但房子多是祖宗留下,所以微薄的收入足以让大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但地震却毁掉了这个村子的很多快乐,虽然他们最初表现出来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乐观和坚强,但实际的困难让很多人陷入焦虑。房屋重建的花费,在很多村民看来是天文数字,但房子却不得不建。由于不通公路,全村仅有一条只能容一个人过的山路与外界相通,所有建筑材料的运送相当困难,建筑材料的成本也就相应增高很多。尤其是随着雨季的到来,次生灾害频繁出现,不要说运送建筑材料,这条随时泥石流和塌方的山路连人通行都是十分艰难。
为了彻底解决南沟村的困难,政府准备将寨子整体移民至成都大邑县的一个山区,但在经过数次考察和讨论后,村民们放弃了整体移民。他们放弃的理由有三,第一,大家现在居住的寨子,是祖先选择的,如果离开这个寨子,他们担心将无法得到祖先的庇护。第二,如果搬去汉区,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必将丢掉,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第三,南沟村属于高原,他们习惯了高原的气候,而大邑虽然是大山,但却阴冷潮湿,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
故土难离,全村人选择了大山上的坚守。
很多人对南沟村人的选择无法理解,觉得他们缺心眼,也觉得他们不懂得变通。我其实很能够理解他们对自己文化的坚守,在与他们接触当中,我随时可以感觉得到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迷恋和自豪。他们不仅仅像萝卜寨和桃坪羌寨一样保留了传统的服饰和建筑,或许是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不多,他们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村里的人互相交流都是用羌语,同外面的人交流则用汉语。能够用羌语交流的寨子,在目前的羌族聚集区已经极少极少。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其实是一种活着的化石,而他们坚守的,正是正在慢慢被现代文明消逝的一个民族的传统。
我们是从地震到现在,唯一一个进入南沟村的民间救助者,全村人曾经用五个小时的唱歌跳舞来欢迎我们,这五个小时,他们唱的歌和跳的舞都没有重复过。实际上我们这次在过年前的救助相当有限,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但村民们说了数不清的感谢。后来村子里一个去了北京工作的小伙子告诉我们说,你们都不知道你们送去的是什么,你们的到来给了大家莫大的鼓舞,在这之前,大家都快撑不下去了,很绝望的感觉。我愕然,我怎么也想象不出那些快乐地唱歌跳舞的人,他们经历的是怎么样一种绝望。只是随时会想起,我们下山时,几位大姐眼睛中的泪水。会想到,在映秀每个灾民甚至可以拥有八床棉被,而山上的他们,不少人家几口人却只有一床棉被过冬。
实际上,村民们的困难也不是不容易解决,对于他们来讲,政府只要修通了山下到山上的公路,他们的状况便可以得到改变,但承诺虽然有过多次,公路还是没有修好。听说,这条公路有七公里左右,只需要二三百万便可以修起,这样看来,修公路的成本其实远远低过移民的费用,而且不会产生后遗症。灾区的困难解决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做到了,这应该是几全几美的事吧。为了早日通上公路,村民们曾经用愚公移民的精神用最原始的工具开挖机耕道,不管是谁,只要一有时间,就扛起锄头去修路,但他们修的路随时会被泥石流毁掉,去年的地震,山垮下来把他们修的机耕道彻底埋住,止住了他们的愚公移山之路。
很想帮助他们,但却无能为力。
电视上,随时看到从来不知道何为羌族文化的北川新羌人穿着簇新的民族舞台服装向大家展示他们刚刚学来的“羌族传统”。看新闻说,国家也拨出了巨资将在北川做羌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很是感叹,在北川所做的,与其说是文化保护,不如说是文化恢复。而需要保护的,却被建议整体移民汉区。这种整体移民,恰恰做的就是在毁坏已经笈笈可危的十分宝贵的羌族文化。文化已经消失NN年的地方要拨巨资“保护”,而文化还存在的地方却在无声无息的毁灭当中,一“保”一毁之间,多少传统文化又将灰飞烟灭呢?
理县南沟村:512大地震的重灾区理县薛城镇南沟村,距汶川30余公里,人口220余人。南沟村位于高山上,海拔2000余米,不通公路,从理县薛城镇上山需要步行3个小时,下山1个半小时。地震时该村多数人家的房屋被毁,目前还有很多灾民居住在自己搭建的过渡棚屋内。该村在平时也是地质灾害重灾区,经常发生泥石流,由于退耕还林,土地很少,只有极少部分土地种土豆以供食用,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核桃和花椒,收成好的话,年均收入是八百元左右。该村传统文化保存完好,信奉天地自然和万物。
雪中的寨子
地震以后
山路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