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汶川地震亲历救灾感动杂谈 |
文/子夜的昙
“这一刻/我们要用悲伤呼唤/呼唤灾区所有生命的坚强/你在生死线上/我们就在你的身旁……”这首诗,叫《我们与你同在》。与众多网友一样,无数次读这首诗,无数次泪流满面。
不知道已经多久没有为一首诗而感动如此了。从汶川灾区回到成都,最大的感慨,就是生命的可贵。
每天都有外地的朋友发短信或者QQ留言,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呀,只要活着,一切都会有希望。
在去汶川灾区的路上,我一遍遍想象,自己将如何面对那些劫后余生的惊魂未定的面孔,以及那些失去亲人的悲戚的心。但一路走来,每每最艰难的时刻,反而是受灾群众的坚强和救援者的无私奉献在不断地打动并激励着我们。
5月16日,理县古尔沟镇,从古尔沟去理县的路因为当日5.9级的余震引发山崩而再次被阻,我们被迫在古尔沟停留,镇里的领导一遍遍告诉准备从那段路抵达理县或汶川的人,“发生了山崩,前面很危险,飞石随时会砸死人,等路通了再过去!”但当听说有4个人因山崩而在那段路上失踪时,深夜11时,该镇镇党委书记带着7个壮小伙徒步进入了还在不断山崩的“死亡路段”进行搜救,硬是将被困的4个人给救了出来。
理县高家庄路段,是成都通往汶川的“生命之线”最危险的路段,不断的山崩和飞石,让那里成为大家都恐惧的“生死线”。从地震当天开始,一名交警便在那段路上值班,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几天没有睡觉,声音沙哑,一只脚也因为不断来回奔走指挥车辆而受伤。看着他忍着伤痛一瘸一拐地,一边躲闪着飞石一边指挥车辆通行,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当我们问他“累不累”时,他却一再让我们注意安全,赶快通过危险路段。
汶川克祜乡,当听说我们是穿越生死线进入汶川的时候,那些家园完全变成废墟的村民纷纷拿出他们储存的食物请我们吃。他们最为自豪的事情,就是他们储存了很多食物,所以遭遇震灾的他们,还将自己储存的食物捐给部队和其他食物紧缺的受灾群众。其实,谁都知道,他们储存的食物也是有限的,也会很快让他们弹尽粮绝。但村民们都很乐观地说:“我们已经很好了,还没死嘛,以后的生活可以慢慢来嘛!”
武警某部的官兵承担着打通古尔沟至汶川、汶川至茂县生命线的任务。5月12日下午开始,他们便一段段将生命线打通,他们没有任何通讯工具可与外界联系,只知道一点点地挖通被阻断的道路。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战士们激动地让我们拍照,说照片可以让外面的亲人们知道他们没有死。说到官兵们缺衣少吃、晚上只能烤火御寒的时候,该部的陶然大校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大哭了起来。
在灾区,虽然死神的阴影时时笼罩,但却掩不住人性的光芒。我们时时为被埋在废墟下的人而伤感,却又时时被感动。年仅10岁却每天要工作到深夜的最小志愿者,写好遗书再奔赴灾区的新闻记者,驾车独闯生死线送救灾物资的志愿者,家人生死未卜却奋战在救灾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刚做完心脏手术却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地战斗在救灾前线的军人……灾难带来的恐惧,一点点被阳光的力量驱散。
灾难已经发生,生活还要继续。一场灾难,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凝聚力,那些似乎已经冰冻的心,也因为此次灾难而冰雪消融。向前,没有迈不过的坎,也没有闯不过的关。“挺住/我的父母/挺住/我的孩子/挺住/我们所有废墟下的亲人啊/我们有十三亿双手伸向你……一瞬间的灾难/夺不去你一生的幸福……这一刻亲情的中国/集结起所有爱心的力量/进军巴蜀进军汶川……”
武警水电三总队九支队的官兵,5月12日地震发生两小时后便开始由古尔沟镇向汶川进发,打通因山崩而毁坏的道路。因为通讯不畅,他们根本不知道此行会有多长时间,所以匆匆地上了大型的机械车大家就出发了,没带给养,也没带帐篷和棉被。
他们越往前走,才越发现灾难造成的损害的惨重。生命线必须打通,他们必须每天24小时奋战。从古尔沟到理县的路打通了,从理县到汶川的路也打通了,他们又开始投入到了打到汶川到茂县的生命通道的战斗中。我们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是疲惫至极,他们要求我们拍照,让家人可以知道他们是活着的,平安的!
地震发生后的日日夜夜,他们吃的是靠百姓的救济,睡觉就躺在推土机的翻斗里解决。汶川灾区早晚温差相当大,白天热死,晚上则冷得要命,晚上太冷了,他们就燃起篝火取暖!但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名英雄,因为战斗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又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与外界联系,所以灾后的几天里,电视上没有他们的影,电台里没有他们的声,很多媒体的报道,甚至把打通生命之线的人,弄成了另外一些群体。
正在打通汶川至茂县的生命通道,这个地方的骨头很难啃,官兵们被那里折磨了很久,刚刚把砂石推掉,上面又有小股泥石流。我们去那里的时候,正好看到上面有两小股泥石流奔下来,安全员在第一时间发现后让推土机后撤。仔细看哈,推土机那里就是官兵们作业的地方。一般是先由安全员探路,然后推土机铲出一条简易道路,然后再由一个什么机把路压得平整一点以让车可以过。如果遇到大石头,还要对大石头进行爆破后再用推土机用推。反正挺辛苦的!随时都是刚推好又塌刚推好又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