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观点生活记录自由枷锁卷柏 |
分类: 时评随笔杂谈诗歌 |
自由仿佛是人类亘久不变的话题,向往自由,也貌似人之天性。
可是,给你自由,你敢要吗?
窝火地在一个你并不满意的环境工作,抱怨百次千次,却依然还在那里做着你厌烦的活,受着你讨厌的人,领着永远令你觉得与付出不成正比的薪水。没人挡着你的自由,你其实可以潇洒辞职,实现理想中的自由。但你不敢,你不敢接受这样的自由。辞职的念头在你脑中百转千回,萦绕数日,你还是选择留在那个令你窝火的地方。
对于自由,其实你是叶公好龙,我也是,我们都是,叶公好龙。我们总是矫情地赞美和歌颂即便失去生命也要逃出樊笼的鸟儿,但我们却喜欢生活在笼中,我们怕自然,怕笼外的世界。于是,我们矛盾地活着,一边诅咒着禁锢我们的一切,一边却千方百计地留在我们诅咒着的樊笼里。每个人都给自己准备了两样东西,燃烧的火与冰凉的水。自由的火,理想的火,即便即将在胸中喷薄而出,冰凉的水也会将它浇灭。我们还给火与水取了两个好听的名字,火名冲动,水名理智。
所以,哲学家总结的自由,不是“自由就是枷锁中最重的一条”,就是“自由意味着迷茫”。没办法,自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放弃,意味着代价。选择自由,意味着选择会有不同结果:成功与失败;好与坏;更安全与更危险。
南美洲有一种“会走路的树”,叫卷柏。它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源,如果水源不足了,它就会把自己的根从土里拔出来,全身卷成一个圆球,然后去寻找有水源的地方。它的这种自由,会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找到充足的水源,然后扎下根来,再次枝繁叶茂;而另一个结果,就是无法找到水源,最终枯死,或者被人捡去当柴烧掉。
看着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我们大喊残忍,我们觉得,它们应该回到属于它们的山林。于是,就有科学家做试验,把世代圈养的动物“放野”。四年前,有一只叫祥祥的圈养大熊猫就得到了放野的待遇。但相对于那个禁锢它的牢笼,它更恐惧它真正的家:自然。它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在恐惧和绝望中被迫适应了野外生活,然后,它被彻底放野,去广阔的天地开始了本该属于野生动物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两个月后,它死于同类的争斗。祥祥付出的生命,就是它享受自由的代价。
我们怕成为被烧掉的卷柏和死掉的祥祥,所以有理由向往自由却逃避自由。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我们焦虑,恐惧,是害怕失去安全感,或者是需要更强的安全感。即便某天挣脱了一种束缚,但还会去适应另外一种束缚。有一座房子,然后把自己束缚在那里,就会感觉很安全。没有那个束缚自己的房子,就会很恐慌。所以,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找安全感,但获得最多的是焦虑;我们一辈子都在向往自由,却又一辈子都在寻找束缚自己的绳子。
我们就是这样,向往温暖,但又拒绝阳光。身如此,心更甚!
新浪名家专栏首页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