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恐怖/怪谈成都薪水改革 |
所以那位来自江苏的编委最爱考他的老乡:你知道成都什么场所的闲置率最高吗?人家肯定答不上,他就很得意地告诉人家:成都的会议室闲置率最高。这话不知道可以代表多少成都的单位,但成都人不爱呆在会议室古板地开会,倒是说的事实。成都的不少单位,会在开会之前,把员工拉到农家乐,开会后,钓鱼的钓鱼,打麻将的打麻将,拉家常的拉家常。分配的工作,你在限定时间完成就好了,不管你是穿着睡衣完成的,还是坐在马桶上完成的,不会管太多,能够把任务完成就行。至于谈生意,能够在会议室谈成的恐怕没几个,这些事情多数是在茶楼里完成。就是做记者,好多采访,也都是被采访对象约到茶楼完成的。所以,很多外地人只看到成都满街的茶楼,却不知道茶楼里有成都人多宽的天地。
成都人就信奉这个,不管做啥,都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
但我最近实在是太累了。报社改革,采编合一,编辑从象牙塔里给赶了出来,从记者采访开始介入,直至签版,以前是晚上七点上班到凌晨一点至两点,现在是早上10点左右开始监控记者的稿件,到晚上11时左右下班。时间超出了10个小时。我并不是怕累的人,但最怕累得没有意义。
我以前的总收入,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工资只占三分之一。但现在所有时间全耗在单位,没有休息时间,也没有陪儿子做作业的时间,但收入只剩下工资这一个来源了。
那工作的质量是否就超过以前呢?非也!我个人认为有些时候甚至低于以前的质量。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不折腾就不算改革,不把前任做法的全盘推翻就不叫做出成绩,所以,我最头大中国人说改革。比如现在,把采访中心分为若干部门,N个主任,再把三分之一的记者弄成“首席记者”,主任管首席,首席再管普通记者。管理者队伍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庞大。成都人形容红星路二段媒体一第街:一片叶子掉下来会砸到十个记者。具体到我们报,可以这样说,露台上随便掉片叶子,都可以砸到几个负责人。
这么多的负责人搞管理,看起来同编辑没啥事,但事实总与想象是相反的,这编辑偏就多出了数不清的事。从选线索,到定选题,再到指导记者采访和写稿,然后自己的真正本职编稿和上版,编辑做的工作其实远远超过一个部门主任了,部门主任要么管编,要么管采,还真未细致伺候到如此程度的。
那疑问就出来了,前端必须介入,并且把对应的版面和记者分配到编辑头上,那设十来个采访部主任和21个工作室负责人又有何必要?反正我看不出任何必要性来,多出的不过是臃肿的机构和数不清的矛盾罢了。
似乎还有人说,这样忙起来是好事。我可能觉悟太低,真的不知道好在哪里,难道没有合理的设置,浪费了人力资源,仅是让大家忙起来并且乱成一团就是好事吗?
虽然年纪一大把,干饭吃得不少了,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东西不明白了。
一直不舍得晚报,是因为晚报对我特立独行个性和直率性格的容忍。但看到现在内网上只余马屁声声,晚报,除了我的那帮兄弟姐妹,除了那两个我新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到底还有什么值得我留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