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七夕乞巧节女儿节情人节传统文化 |
分类: 时评随笔杂谈诗歌 |
文/子夜的昙
知道七夕的本来含义,是因为伊藤洋华堂。那年的七夕,走进伊藤,看到一颗树上挂着很多写满祝福话语的小纸片,树的旁边,有一块展板,上面写着乞巧节的来历。原来,七夕,就是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因为在这一天,妇女们都会祈求上天给自己一个聪慧的心灵和如织女一般灵巧的双手。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有了七夕是中国情人节的风声。今年好象更甚,爱国的口号呼得很响,似乎一个中国情人节就可以挽回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衰败,给中国人以打败西方文化的底气。
我是一个蛮认真的人,我相信我那次看到的七夕来历。所以搜了很多资料,但是很遗憾,两个小时都没有搜到任何七夕与情人节有关的资料。七夕源于中国东汉末年,关于七夕的最早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的“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唐朝、明朝、清朝,都有七夕的记载,虽然全国各地的风俗和纪念方式有所不同,但其对七夕的含义的解释是统一的,就是乞巧节和女儿节的意思。最多,就是在妇女乞巧的时候,再祈求获得一段美满的婚姻。
看到被商家鼓动起来的消费热情,也看到被民族文化危机感激发出来的类似于“保卫中国情人节”那样的悲壮语言,心底生出丝丝悲戚。当一种文化需要高喊“保卫”的口号的时候,那这种文化应该是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事实质,那种所谓的保卫,除去唾沫,又有几多真诚在里边?
很喜欢七夕的本来含义,每个女性都去祈求上天给予自己心灵手巧。想到那些早已远离女孩子的女红,那些小剪子,那些绣花针,甚至那枚小小的顶针。能够乞巧的女性,应该都是一些贤惠温婉的女子吧。心底又一声叹息。
一直很反感那些用着最现代的西方科技,却大喊着封杀和排斥西方文明的人。甚至很偏激地认为,只有本身毫无本民族文化浸淫的人,才会感觉本民族文化会被其他文化打败。因为一直浸淫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人,会时时感受本民族文化带给自己的激动和自信。
为了打败“西方情人节”,所以就生造了一个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的“中国情人节”,那是一种民族自卑心在做怪。为什么就不能真真正正地去了解一下本民族的文化,去发现本民族文化里那些博大精深的东西呢?就好象七夕,为什么就不能堂堂地过乞巧节、过女儿节,而非得扯上一个子虚乌有的情人节?
生造的东西本就是虚构的,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即便有商家鼓噪,又有什么生命力?又拿什么同西方的情人节去抗衡?一个找不到历史的、毫无底气的生造节日,又能够让我们信服多久?在中国,最为搞笑的事情,就是无视已经存在的历史文化,而去生造所谓的民风民俗,编造拙劣的传说。而中国情人节,也不过是中国人乐此不疲制造出的多如牛毛的伪民俗中的一个罢了。
七夕,源于中国,也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节日。但最重视七夕的国家,不是中国,而是日本,在日本改为西元以后,就叫七夕改到了公历的七月七日。同春节一样,七夕是日本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韩国人比较习惯把源于中国而东南亚人民共有的文化进行申遗,每每此时,中国人总是唾沫横飞,痛心疾首,爱国口号听得山响。但那些痛心疾首的人中,又有几人愿意静下心来哪怕了解一点点中国自己的文化?
曾在西安参观博物馆,进入唐朝馆,仿佛误入日本博物馆,从服饰到食具,甚至现在被看成日本人标志的运动相扑,日本人都是抄袭中国。他们把这些完整保留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人说,要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就去日本吧。这何止是对中国人的讽刺?
好在,日本人不是韩国人,他们似乎不怎么热衷心于申遗。如果哪天日本人吃错药了,也学起了韩国人,中国人,呼天抢地表现自己的机会又来了!
另外:选七夕节当情人节真不吉利!
转一些小知识: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