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随笔杂谈诗歌 |
■子夜的昙
据报道,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发行,考纲规定: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
用“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行榜”排名第十四位的一个词来形容我对这则新闻的感觉:晕!
第一晕,何为网络语言?网络上使用过的语言都是网络语言?那每一个汉字都有网络语言的嫌疑了。第二
晕,何为生造网络语言?难道生造还要分为网络与非网络?第三晕,阅卷老师如何界定生造?如何界定网络语言?如果一位阅卷老师对网络不熟,那么,最普通的“版主”一词是否也会被其定为生造网络语言?这可是关系考生一辈子命运的高考,如此模糊的标准会不会断送一些习惯网络语言的考生的大好前程?
汉字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语言的活力与魅力应该是体现在它不断生长的特性中的。
如果用高考这样的方式来限制新生词语,那制定这个大纲的人是否应该首先自我反省?你在用繁体字吗?你还读得懂多少古文?即便不用网络语言,我们现在所谓的主流语言又是否能够代表汉语的正宗?被弃用的繁体字应该属于正宗的中国汉字,但如果考生在考试时使用繁体字,也是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行为,是会被扣分的。
如果怕丢了传统,为什么又不重视学生掌握古文语法的教育?直接规定学生高考作文必须用文言文写作岂不更示正宗传统?
拒绝网络语言,其实是源于内心对网络的排斥,以及不自信。网络早已不是什么洪水猛兽,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一种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工具。今天因为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过而导致学生被扣分的网络语言,明日不定就被收录进入正规的汉语词典。因此,不能用僵化的思想和方法来对付对网络的恐惧。
对网络语言的打压,并不能让学生远离网络,远离网络的信息。相反,我们看到了制定这样一种考试大纲的人,他们内心对网络力量的恐惧。怎么样对待网络?单纯的打压,只会形成“弹簧效应”,越打越弹得高。如何引导?如何疏通?如何利用?如何学习,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对付网络力量的根本办法。
前一篇:晚点就索赔,赔死铁路局
后一篇:情人节,有情人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