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的正式名称为什么叫“晋祠博物馆”
(2023-10-11 08:46:06)
标签:
历史 |
近日有幸到太原游览。人们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晋祠作为太原的第一景点,我的行程再短也要去晋祠一览。查高德地图,分别有晋祠景区和晋祠博物馆两处,因时间有限,我想就去晋祠景区吧,博物馆大都是室内展览,这次就不去了。然而到达后一问才知,游览晋祠就是游览晋祠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是室内的,就是位于室外的晋祠古建筑群。晋祠景区是包含晋祠古建筑群和周边园林的一片较大的景区。
晋祠博物馆于1990年由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更名而来。
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建的,其主要塑像是包公。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晋祠的历史已有二千多年之久。
由包公祠我们联想到,晋祠内主要塑像应是唐叔虞,但晋祠供奉的正宗唐叔虞像却是出现在一个狭小的偏殿里,游人若不注意,往往忽视其存在。
进入晋祠,我们发现晋祠的主要大殿里供奉的不是唐叔虞,而是圣母,大殿称为圣母殿。据说,圣母殿内供奉的是周成王和胞弟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从圣母邑姜历代享受祭祀情况来看,圣母是邑姜乃众望所归,人心所向。
但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圣母殿中端坐着的圣母就是宋朝的刘娥。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被人与汉朝的吕后、唐朝武则天并称,后世称赞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968年-1033年5月11日),祖籍太原,天圣二年(1024年),刘娥身穿帝王龙袍,参加宋廷册封大典。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崩逝,谥号“章献明肃”皇后。晋祠的圣母殿恰恰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为祠内主要建筑。
晋祠研究所的学术顾问程衍生发现在《宋会要楫稿》这本宫廷档案中,书中写明有两份诏书均记载有晋祠前后重修的原因和经过;圣母像换成刘娥也极有可能出现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左右,因为在圣母殿南墙根上发现的一块石碑上也有一条线索,碑文上刻有四句话“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晋阳守吏也可能就是借助当年的那场自然灾害,把叔虞像请到了偏殿,圣母形象得以重塑,换成了刘娥。
晋祠内供奉的主要塑像圣母,到底是邑姜还是刘娥?是否象包公祠内的包公那样值得后世万众敬仰?客观地说,晋祠作为一段历史留作纪念更为妥当,就如同博物馆内的陈迹那样供后人游览。因此,晋祠的正式名称就成为了“晋祠博物馆”。
以上只是本人的粗浅分析,不知是否正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