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薯亭

(2006-01-03 15:23:28)
分类: 三山

先薯亭位于黎公亭的西南面,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父子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园形。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何道建,1957年、1980年重建。

先薯亭

 

先薯亭

 

先薯亭

 

甘薯又称地瓜番薯红薯 有耐旱、高产、易种等特点,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是土著印第安人的食物,航海家哥伦布将它引进到欧洲,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群岛(古称吕宋,西班牙殖民地)。

薯类作物我国本来也有,《山海经》的《北山经》就有景山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藇的记载,晋代郭璞注解:根似羊蹄,可食,今江南单呼为薯。《本草纲目》上也写着:薯藇,薯蓣也,一名山芋。

陈振龙引进的番薯是一个优良品种。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记载了番薯入闽的故事: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下至鸡犬皆食之。并以其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闽小记》卷3《番薯》)

甘薯引到国内邓拓在上世纪60年代写的《甘薯的来历》一文中这样记述: 
  
北京人说的白薯,在植物学上正式的名称是甘薯。它传入我国的历史,过去没有确切的记载,以致传闻与事实多有出入。但是,近来从福建发现了《金薯传习录》一书,真相为之大白。原来最初把甘薯种传到我国的是福建的一个华侨,名叫陈振龙,时间是在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农历五月下旬。”“从这一部传习录的记载中可以看到,陈振龙是福建长乐县人,常到吕宋经商。他发现吕宋出产的甘薯产量最高,而统治吕宋的西班牙当局却严禁甘薯外传。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的方法,并且设法克服许多困难,在海上航行七昼夜,终于把甘薯种带回福州。他的儿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递禀,请求帮助推广,金学曾却要他父子自行种植,没有加以推广。陈氏父子就在福州近郊的纱帽池旁边空地上种植甘薯,收获甚大。第二年适值福建大旱歉收,金学曾才下令推广种植甘薯,以便度荒。事后金学曾却大吹大擂,要地方官绅出面为他立功德碑,并将甘薯取名为金薯,反而把陈振龙父子丢在一边,根本不提。 

陈振龙(15431619),长乐县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

学曾,字子鲁,钱塘(杭州)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万历十年(1582),为佥事,历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

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这部书现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有一部完好的本子,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福州南台小桥升尺堂书坊刊行的,分上下两卷。

    郭沫若游闽时,还专门填了首《满江红》:“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种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他把陈振龙的引进之功,金学曾的推广之恩,与尝百草,种五谷的神农氏相提并论。

据《乌石山志》载,乌山南麓原来还有一个先薯祠,在海滨四先生祠后,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郡人何则贤所建,内祀先薯(犹先穑之意)及金学曾,配以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但现已不存。

何则贤,字道甫,先世为福清人,后迁居闽县。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一生好学不倦,创办私塾,热衷公益。咸丰二年(1852年)病逝于家,著有《蓝水书塾文草、诗草、词草、丛笔》、《读经札记》等10多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