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三山 |
先薯亭位于黎公亭的西南面,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父子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园形。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何道甫建,1957年、1980年重建。
甘薯又称“地瓜”、“番薯”、“红薯”, 有耐旱、高产、易种等特点,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是土著印第安人的食物,航海家哥伦布将它引进到欧洲,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群岛(古称吕宋,西班牙殖民地)。
薯类作物我国本来也有,《山海经》的《北山经》就有“景山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藇”的记载,晋代郭璞注解:“根似羊蹄,可食,今江南单呼为薯。”《本草纲目》上也写着:“薯藇,薯蓣也,一名山芋。”
陈振龙引进的“番薯”是一个优良品种。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记载了番薯入闽的故事:“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下至鸡犬皆食之。”并以其“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闽小记》卷3《番薯》)。
甘薯引到国内邓拓在上世纪60年代写的《甘薯的来历》一文中这样记述:
陈振龙(约1543~1619年),长乐县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
金学曾,字子鲁,钱塘(杭州)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十年(1582年),为佥事,历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他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
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这部书现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有一部完好的本子,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福州南台小桥“升尺堂书坊”刊行的,分上下两卷。
据《乌石山志》载,乌山南麓原来还有一个先薯祠,在海滨四先生祠后,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郡人何则贤所建,内祀先薯(犹先穑之意)及金学曾,配以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但现已不存。
何则贤,字道甫,先世为福清人,后迁居闽县。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一生好学不倦,创办私塾,热衷公益。咸丰二年(1852年)病逝于家,著有《蓝水书塾文草、诗草、词草、丛笔》、《读经札记》等1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