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言陈式太极拳的生存发展

(2008-05-29 09:26:00)
标签:

前景

陈式太极拳

套路

中国

文化

分类: 太极不太急

              简言陈式太极拳的生存与发展

     坐在阳台听雨

    引子:

    某日,与一太极同道探讨陈式太极拳的发展,老先生觉得要革新,向杨式太极拳学习,编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等等,不敢苛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政府的提倡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太极拳运动在国内开展得有声有色,加之国外友人的积极参与,每两年一度的国际年会也着实为太极圣地增收不少,可见习者众。但从参赛情况看,陈式太极好手不多,原因是是练的人少,好手自然有限。有开展推广晚的原因,但主要还是陈式太极拳太难练,习者多敬而远之、畏而远之;有不畏其难者,又因师资之乏而久不能得其门而入,打起拳来软硬兼施,而不能刚柔相济,致使许多人对陈式太极产生误识,认为该式太极拳不行,练不出真东西。甚至于被一些同道口诛笔伐,谓陈式太极拳为“某式太极拳”。故有同道建议修改、简化陈式太极拳,谋求创新,以推而广之。

 

    怎样创新?创新什么?

 

    习练之好坏优劣关乎习练者之资质,与拳种无关,此其一也;其二者,练习人数之多寡是习练者好与不好之择,与其难度关系不大;其三,一个拳种乃至小小一个套路的形成是积数代贤达之心血,改之岂可不慎?其四,时下创新之太极拳,是怎样的太极拳?

 

    陈式太极名家陈正雷先生提到习拳有三要素之说,即一要师资好,二要有悟性,三须有恒心,此三者是成拳的基本。也就是说,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才不至于走错路,这一点颇为重要。陈式手法复杂细腻,盘环缠绕,环环相扣,圈圈套连,进退顾盼,无处不在缠丝中;此外,讲丹田内转,稍一不慎,即入病手。马虹先生在其著作中,归纳陈式太极易犯之病象有四十多处(马虹先生的太极拳有争议,先放一边,但归结的病像是值得关注的)。其难如此,倘南辕北辙,即便苦练一生也不能窥其门径的。公园中许多传此拳者,包括许多得了许多各类奖的被认为或自认为是太极高手的,多还在门外转着,这种师资显然存在问题。老师教学再好,倘习者不求甚解,不用心练习,不用习体悟又怎能大成呢?师高悟性强,若不加以珍惜,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稍有小成即固步自封,甚至于一个简单的竞赛套路还未搞明白,刚刚能依样画瓢而已,还不知葫芦为何物,在县市过家家一样的比赛上偶然捡个名次,就感觉自己是陈式太极拳师了,就想各地办学去了……这样也是难成气候的。

 

    陈式太极拳之难度并不是影响其普及的主要障碍。再难的拳,想学的还是要学的,而且一定能学下来。笔者在驻新疆某部服役期间,就有许多人烈日炎炎下寻至部队,要求学习陈式太极拳,其中不乏年近七十的老太太。当然,此中真正愿深究其理者少,为多掌握一个套路而学者多。笔者有幸在几年前聆听一次朱天才先生的讲演,他的一个观点颇具说服力,谓“陈式太极杨家传”,说以前陈式拳养在深山人不识,杨公露禅得之,携技游较四方,无败绩,人称杨无敌;陈式太极方为人识,逐渐得以推广。由此亦可知,并非陈式太极不行,而是没有象杨公这样的习练者。杨家在传拳过程中,为了便于教学和学员掌握,对拳进行改动,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至杨澄甫时定形,风格独具,是为杨式85式。太极拳普及了,陈家拳的名声也出去了,但由于传承的原因和自身的原因,学者多只能接触杨式,懂陈式者依然少。机缘类似,在同样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武式太极拳形成,吴式、孙式形成并得以开展。而陈家真正公开传拳要算民国后期,习陈式拳者少当属正常。况就套路而言,入门套路现有竞赛套路56式,陈小旺先生编有38式,陈正雷先生编有精要18式。因此,在套路方面态度也应慎重。

 

    习陈式太极者少还有武术体育化的原因。随着冷兵器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武术的主要功能由克敌变成了修身,即锻炼身体。人们把精力放到了发展经济上,有几个愿意静下心来花多一些时间与心思探究精深复杂的陈式太极拳呢?尤其是年轻人,究竟有几人愿练太极拳?多是老了,身体不好了才愿意学习(画画)太极拳。此外,还有利益的关系:就武术而论,练习散手半年就能出成绩,出名也快,有几个愿意一寂几年甚至多年去探求太极拳?(未得明师,百年也难窥门径!)更不用说博大精深的陈式太极拳了。习之者寡,不奇怪。

    尽管种种原因困扰,但若为了快速普及陈式太极拳术而随意改动之、简化之,实不可取。况且各式太极拳“虽势有区别,而理为一贯”,还是继续保留陈式太极拳的特色为上,陈式太极拳之所以叫陈式太极拳,正是因为这些鲜明的特点,增一不可,减一亦不可。常见现在很多太极拳被改良得不成样子,殊为可惜,似时下的改良套路,多是为了体育化,划划架子,内涵上忽略了许多,真难想像,将大象的鼻子割掉以后,叫什么好?至于担心陈式太极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亡,纯属多余,有杞人忧天之虑。时至今日,尽管各种风格独具的太极拳纷纷登台,陈式太极拳依然保持其古老之风格,保持着原汁原味,习练者与日俱增,何忧之有?恰如中国之书法文化,钢笔、圆珠笔普及了,愿意写毛笔字的人还是在写;电脑普及了,人人不用担心自己的字难看,习书法的人依然众多;简化字推行了,人们还是愿意写繁体字;住久高楼大厦的人,依然愿意走进故宫,走进深山。这是一种对古老文化的热爱和回归,“四书五经”一直在不断地延续其生命,陈式太极拳也将生生不息,予生命科学以活力和生机。

 

                                                                   云风懒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