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生桩功静功太极拳无极体育 |
分类: 我指指月指非月 |
太极静功探谈
坐在阳台听雨
太极拳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奇葩,以其物极必反、反者道之用的原理,尽展中华文明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精深,须时日久,又须明师口传心授,方能得拳中三昧。能得三昧,喜极而泣亦属正常。概因太极拳乃阳春白雪,除了外形的严密以外,更注重内炼内养内修内守,否则久而不得其门而入,故有拳家谓之聪明拳,不愿意深悟其内的,往往枉费功夫遗叹息。
太极拳的练功方法常见为盘架与站桩,门内传有揉太极球、拧太极尺、抖太极大杆等方法,此外,太极拳还有坐功、睡功,已基本属不传之密。此处,谨将站桩养气功法作一简单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
站桩是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谓“未练拳,先练脚”,又有“教拳不教步”的说法。一般来讲,站桩可以增强腿脚部力量,从而使下盘稳固坚实有力。太极拳的桩功除此以外,更注重练意、练气、练神。有一定桩功根底的习拳者,走架沉着,上部如风拂杨柳,下体坚如磬石,反之则飘忽,无根。从某种意义上讲,太极拳是高级气功,站桩可以生内劲,走架可以把劲盘活。
太极拳桩功分为无极桩和太极桩。无极桩式混沌未开,太极桩式阴阳分明,似单鞭式、搂膝式(斜行)、初收式、掩手锤式、撇身捶式、晾翅式等,皆是比较好的太极桩。
动作要领:自然站立,头容正直,下颌微收,颈微后挺,二目内视,唇齿相依,舌搭上腭,从容镇静;肩松下,两臂抱圆,五指相对,间约一拳距离,与膻中穴等高,两臂似松非松,如抱如撑,有半封半收之意,此谓“抱一为天下式”;腰松下竖起,整条脊自然正直,不挺不背,胯松,整个上身如坐在凳子上一般,此时臀部自然下垂,与头部有相吸相系之意,对拉拔长之感;两腿微曲,腿展开膝尖微内收,两足踏地须实且松,足心要空,间约肩宽。可用十二字概括此要领:领含塌,松屈抓;唇齿合,舌腭搭,即虚领顶劲,含胸,塌腰,松胯,屈膝,五趾抓地,口微闭,齿自合,以舌轻抵上腭。本动作基本上贯穿了整个行拳过程,故十分重要。 混元桩因其阴阳未分,故属无极桩类,是太极内功功法之一,简单有效。其
无极桩要做到松静无为。
松是周身自然不僵,“一丝不假强为”;静是神舒体静,陈鑫谓曰:“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松到什么程度为合式?松无止境,大松大软,不懈即是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是松的一个境界,若有一力附于体肢,即不堪承之。头松,唯能顶起毛发而已,此外再不着力,有虚灵不昧上提之感;颈松,惟能承头之重,恰如花草之新吐叶芽,毫不着力而勃勃向上有无限生机;肩松,骨缝自然伸张拉开,两臂如挂于肩上;臂松,若两臂环一气球于怀,此气球似肥皂泡,亦不能着力触之,减一毫则少,加一羽则多;胸松,心无丝毫挂碍,坦坦荡如无一物,又似融于空;腰松,惟腰骨节节相拄,不加毫力,似春笋立空,盈盈立茎;裆松,两股自然外开,虚虚将身体擎住;腿松,如楔入地,如笋破土;足松,如吸盘附物。此是身松,更须神松。神松者,心中一念无所有,一念无所无,从头到足,神光满照,以意识检查身体诸处,是否合要领,心中一直念一个松字。精神能松,身体才能松,精神松下,身体自松。
能松,然后能求静。
无极桩静的目的是为了静极生动,此静,不是视觉中的静止,而是非感官的纯自我的心静,以至于“极”。《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尽量减少大脑的思维活动,让生命力自然发其本能,没有一点人为的东西,即无为。此谓静。故静是一念不生、一志凝神的结果,因为一念不生,故静极,因静极,故静中见动。庄子《刻意》云“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说纯粹素朴的道,就是持守精神,持守精神而不失却本真,跟精神融合为一,使精智畅通无碍,则能合于自然之理。野语云“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说的亦为此理。陈鑫谓之“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能松中得静,静中见动,桩功即算上路。传说太摩祖师面壁时,闻阶下蚁斗如雷鸣,这便是心中无物,静极的境界。又传说唐玄奘的一个弟子窥基法师,又名三车和尚,到终南山拜访律宗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守戒律,夜里睡觉,整夜打坐,窥基大师倒头便睡,且打呼噜。次日,道宣律师说三车不守出家人的规矩,不打坐亦不作吉祥卧,睡觉又打呼噜又乱翻身,吵了一夜。窥基大师回答说:我才一夜没睡好,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本来好好地,结果你腰中有一只虱子,咬了你一口,你手伸进去,本想把它掐死,又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往地上一放,没好好放,把它的一只腿跌断了,所以它哎哟、哎哟地叫了一夜,吵得我睡不好。此事至于实也不实,权且不论,但由此事可见松透静极则能一志凝神,这是静的一个境界。又传说古时候某将军喜欢静坐,听到百里外苇动,而断敌有伏兵在该处,遂率部剿灭之。传说是否可信,且放一边,但静极生动,是完全符合道理的。《大学》文亦曰“大学之道,大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故《刻意》复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意即要求单纯精粹毫不混杂,虚静宁寂持守不变,清虚恬淡不欲所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运行,则为养神之道。实际上,入静后精神通达四方,没有到不了的地方,上能及天,下可接地,又无迹可寻,无踪可考,故须“惟神是守”,不守则驰。故无极桩功之静极而生动,亦承古理,向来如是,物极必反而已。
无极桩功约可分为以下阶段:
一是初期,待腿坚实有力,能站半个小时左右时,能感到四肢无骸,隐约感觉惟两足存在,支立于地。
二是在初期的基础上,继续站桩,会感到体内有振动感,两腿似立于稀泥中,有气泡顺腿汨汨而上,强烈些的,会觉得体内有煮沸水一样。此时小腹开始发热,丹田气丘渐大,力量充实,并蠢蠢欲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亦有跳动感。
三是经过第二阶段后,指尖穴位会有触烙铁的感觉,非常热,但不觉得烫,又似指头夹着烧红的煤块——感觉而已。到此阶段,小腹内常会碌碌而动,感觉似一窝老鼠在窗口跑动,身上筋气动作频繁,有时睡觉手搭在丹田处,不经意会弹起来,甚至动作幅度比较大,笔者手曾被弹起两拳多高,约10厘米多;腿也会有莫名其妙、非常快速的动作,肘也会乱打。此时,身上非正常的感觉很多,手臂会有过电感,又似丝丝温气透出,有湿润感。
四是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不废不急,如是慢火细研,身体似进入另一个空间,若有念想,似可以将自己封于该空间,如在此境界,做几个云手等动作,会觉得似在墙上抹泥一般,可以把自己封在一“蛋”中了,似可与当下世界两隔。功久,指尖会觉得似有电流碌碌而出,微带震颤,或觉得小臂内有几条线透出——凡此皆是意,不可执,不可想,来了即觉得如此。再往后,两肾湿热,似有热毛巾敷于腰眼,此时内视丹口,似能“看到”其内有圆珠(可能会有小足球等大),清晰可见。收功时,浑身泰身,手如浸水,涔涔而下……最后,脊背骨节有颤动感,亦如碌碌珠滚,到此境界,桩功算上路。
无极站桩,第一阶段约需30天左右的时间,至此地,桩后盘架,会觉得呼吸顺畅,盘架走拳轻灵无碍。第二与第三阶段约需30到90天时间,因入静和放松的境界而异。至此桩后走架,会觉得体内有节节波动的感觉,好象周身穴位在跳动。第四阶段时间因人而异,快慢不等,善入静者快,不能入静者,难入此地。至此境界桩后走架,无骨无肉,一片神行,此皆静之功效。(注:笔者初站桩时,已练拳近三年,对于松静的掌握,基本游刃有余,故,站桩在懂松静的基础上,来得快些。)
站桩伊始,比较痛苦,大臂酸麻难耐,两股颤颤,两膝痛彻,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约15到30天左右时间,桩功即有一定功底。初学站桩者,开始可以站四五分钟为宜,逐步加长时间,渐至半小时至一个小时。
站桩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腰疼。由于腰前弓后挺,未能松下塌下,或腿部力量不够而借用腰劲来维持身桩导致。解决方法,一是可将桩功放高,逐渐降下;是注意将腰竖直勿挺,挺腰最易伤腰,严重者,能导致咯血,全身疼痛。
胸闷。胸闷首推横气填胸,重者头晕眼花亦属正常,多属过分注重导气所致,亦是不能松胸的结果,如为了气沉丹田,深吸气,努力往下吸气,这是违背生理的。肺主呼吸,空气只能吸入肺,不可能吸入丹田。吸气时小腹膨胀,是膈肌下降所至,吸气时小腹受压真气上行,又施以意念强加注意,胸中必然积气,以至于胸闷气短。解决方法,一是注意放松身法,不可挺胸,亦不呆过分含胸,自然为要;二是在横气填胸时,收桩,以两手从身体两侧托举至头,然后从头放下,如盘架收功式,用意将胸中横气泄至脚底,不能泄到脚底,至少要泄到下腹,用顺呼吸法。
头晕、腹胀。头晕者,一部分系由于顶劲太过,二是由于不能放松,意识贯注太甚;腹胀多由于过度追求气沉丹田所至,须知,气沉丹田非气压丹田。不明此理,强行意识指导,硬吸气下入丹田,甚至闭气,此系适得其反,行持不久,必然感到憋气,压力越大,反压力也越大。松气时,丹田被压抑得真气上冲,必引起头昏。解决方法同上。以自然为要,以虚灵为要,以无心为要。所谓意守,实则为一志凝神而已,佛说法于《金刚经》曰“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以延用,心中无物挂碍,一任息来息往,息住息行,《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亦此理也。杨澄甫云“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久久练习,终得太极内劲”。此用意,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亦如拳歌“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故站桩养气,不必强求导引,须“一丝不假强为”,顺其自然,有意无意,功久自得其乐。
云风懒人2007-12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