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四两拨千斤
坐在阳台听雨
太极拳界关于“四两拨千斤”之争论,由来以久,占尽上风的说法是,欲用”四两”之力拨“千斤”之力,须有“千斤”之力作基础,否则不可言之。基于此,很多练太极拳努力吃胖,吃壮,以期占尽风情。
细读拳论,似觉此种理解不妥:
《太极拳论》有这样的论述,“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还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由此可见,太极拳要求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不讲较力的。如果必须“千斤”对千斤,结果还是“壮欺弱、慢让快耳”,要《太极拳论》干什么?对于这一点,想大凡习太极者是认同的。现各种刊物杂志上关于太极体用的探讨,尤其是对于推手的探讨,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怎样以小力胜大力的探讨。既然太极拳不讲较力,“顶牛”为识者所鄙,那么,“四两拨千斤”必须先有千斤之力的解法多少有些不合度。
理解不合度大约因为以下原因:
一是把理解定在“拨”字上,硬拨,有断章取义之嫌,常见有定步推手者恃力而拨来顶去,殊为可惜。
二是大约文化功底不够深厚罢(这话说来有些难听,但
又怎么说好呢),执迷于字眼,老是在”四两”和“千斤”上作文章。《木兰诗》中有文“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哪里真的是十二卷?李白之“白发三千丈”,白发焉能真有三千丈?陈鑫论太极拳之用说“两手转来似螺纹,一上一下甚平均,全凭太极真消息,四两拨动八千斤”,这里”四两”拨的是“八千斤”呢?!”四两”与“千斤”无非是强弱之对比罢了,也决非指四两的内劲与千斤的外力,故有望文生义之嫌。
三,把太极拳之“四两拨千斤”理解为半斤对八两,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没有改变旧有思维,以力对力。(再看一下拳论)四两拨千斤的出处应当是来自《打手歌》,其全文是这样的:“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歌诀说得很明白,先要上下相随,才能实现以弱胜强,实现以弱胜强,必须靠引进落空。应该用心理解歌中“牵动”与“拨”三字:太极拳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主要就是在理法上讲究避实击虚,故而特别注重粘化。而在走化时并非单纯的直线卸去来力,而是牵其劲首(此为牵动),边循来力方向走化边改变来力方向,从而在对方不知不觉间就被卸去劲力(此为拨)。如牵牛鼻子,并不需要大力即可实现。这也就是太极拳拿法之妙,不拿其人,而拿其劲路。一枚反坦克85加农炮弹全装药的初速约为1050米/秒,可谓快极,千米内指哪打哪,但在微有风的情况下并不能打中可以直瞄的目标。何焉?因为炮弹出膛后在两三级微风的作用下就将改变方向。两三级的风力并不大,由于全过程影响着炮弹的飞行,所以炮弹行至落点已不知不觉地偏离了目标。从拳而论,若对方以右手击我胸部,我出右手掤接其劲,在将其右手向我方接引过程中(牵动),微施力(不必施力也可以,微以掤劲接住对方,略转腰身可矣)向右并向下引带其劲(拨),从三个方面卸其来力,必能从心所欲——这就是太极拳盘架显现之非圆即弧的原因。对方劲力被改变方向并被拉长,从技击的角度,失去了准头与锐气,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对方能奈我何?若在其力末势时再适时施劲,对方必仆跌无疑。所以从理论上讲,“牵动四两拨千斤”中,“牵动”是引进法,“拨”是以横破直法,妙用全在边引边破。这是太极拳打手秘诀!倘不能破,多是己方腰裆劲走得不够活,劲未能走圆,腿步不够灵敏。
也许正因为理解的原因,时下太极推手,皆以千斤力拨转千斤力,上手非“掐”即抱,赢了再说,以至于许多练多年太极拳的朋友,被大力者推败,一是输在拙力上,二是输在推手规则上。可惜,许多拳友不在拳上下功夫,却努力追求体重,长此以往,相扑运动员或举重运动员练上几天推手,不全成了太极高手?
零七年十一月校传
云风懒人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