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高度”下练拳
坐在阳台听雨
在太极论著中,就太极拳走架的问题,多主张在一个高度上练完一趟架子,不可忽高忽低。但另有一种看法呼声不断,彼认为,只在一个高度下练拳,上下伸缩的余地没有了,腿脚之关节只能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运动,天长日久,容易增长腿脚的硬力,练不出自然的弹性来,反而会导致膝关节的损伤。因此,主张练拳时上起下沉,初练时,可以很大,及至功深,可以小一些。只有这样练法,在下沉时脚与地面才接触紧密,才能劲沉脚底,腿脚的弹性才能强,力方能快且猛。就此,赘述几句。
一,在一个高度下练拳,并不影响腿脚之伸缩。练拳者都知道,不管多低的架子,腿脚时时处处有伸缩,且必须伸缩!否则不能进退。试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之起势为例:两手在身右侧合手后(俗称抱球),身形已沉,曲右腿负重,这才提左足上步;左足上步至落步的过程,就是一个左腿由曲缩变伸展的过程;而落步定势时,就是一个由伸展变缩收的过程,与之相响应的右足就是一个由曲蹲变舒伸的过程。左右腿随着重心之转换而不断屈伸,阴阳互为其根,怎能说伸缩的余地没有了呢?野马分鬃、白鹤晾翅、搂膝拗步、搬拦捶、倒撵猴、斜飞势、单鞭、云手……莫不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耐力,耐力有了,才能在进退时轻灵而自然、松沉而稳固,做到“迈步如猫行”。倘身形忽高忽低,大起大落,似不能完整地“步随身换”。至于导致膝关节损伤,将其责归于在一个高度下练拳,似有偏颇。练太极拳有几种情况易伤关节:一是片面追求低架,急于求成而腿力不支者;二是盘架中跪膝者;三是不知用腰者,此类练拳者只知前弓后蹬,不知转腰合裆,长时间死蹬,膝关节焉能不痛?近闻成都某太极拳痴爱者就是因为苦练竞赛套路,不知转腰换劲,现在不光膝关节损伤,且损伤极其严重,已成废人,依靠轮椅了。殊可叹焉!还有就是练陈式太极拳把震脚动作做成跺脚者,关节怎能不伤?笔者在驻新疆沙湾某部服役时,寻笔者问拳之人皆属此类。
其二,在一个高度下练拳,有利于气沉丹田和保持重心稳固,能有效地避免重心上浮。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周身轻灵首先要求腿要轻灵。由于整个套路的演练基本保持在一个高度,习拳者首先就要做到腿部有力,对于初学者来讲,确是苦功夫。但此关一过,练拳者腿部坚实有力,才不必牵动腰上的劲,故能“松腰”。松腰落胯是实现气沉丹田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腰腹紧张,丹田气如何沉下?如何敛气入骨?丹田气能沉下,顶劲领起,上提下沉,重心则不至于上浮。松腰落胯以后,足部不拧钻子、不拔根、不喝风(拧钻子是站立不稳,扭来扭去;拔根是脚根掀起;喝风是足掌掀起),自然能象吸盘一样抓扣地面,轻松且稳固。两腿此时如被领好梢的弹簧不断屈伸,天长日久,弹性自活,掤劲自盈。否则,即便是光着脚丫子练拳,也难以实现足与地相接紧密,从而劲沉脚底。这不是身形下沉的事!
其三,即便是陈式太极拳,也要求练拳时身形勿大起大落,波动太大。在各式太极拳中,只有陈式太极拳保留着腾挪闪战、窜蹦跳跃的风格。即便如此,除个别动作外,陈式太极拳也要求习拳者重心转换裆走下弧,其高度也要均匀,如长江大河,一浪一浪有韵律地流过,而不能无故将身形拔起,大起大落。
其四,在一个高度下练拳,并不是要求练拳者在一个固定的高度下死练或在某高度上坐死。太极拳首先是武术,先贤在造拳时基于应敌之考虑,假想了各种情况,故招式繁多。有前必有后,有左即有右,有上也有下,就高则虑低。陈式低身法有跌叉、雀地龙,高身法有双震脚、二起足、金鸡独立等;杨式低身法有下势,高身法就有与之呼应的金鸡独立等。此外,由于重心的转换,练者身法也一直在不断地随之微微起落,恰如行云流水,和顺柔缓。这才是所谓在一个高度下练拳的本意。
然否?
2004/11/18初稿
2007-11-07云风懒人初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