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刚柔相济与软硬兼施

(2008-05-27 17:06:04)
标签:

发劲

内劲

陈式太极拳

杂谈

分类: 我指指月指非月

            刚柔相济与软硬兼施

                             坐在阳台听雨

    陈式太极拳演练起来,要求做到刚柔相济——不光陈式太极拳发劲如此,各式太极拳到最后皆须积柔成刚,发出松活弹抖的刚猛内劲,方能御敌。这种刚,是柔久而至,是循物极必反之理而得,其劲力如绵裹针,厚重而轻灵,且具有穿透力,个中实难描述,非松透且日积久练所不能得。

    时下太极拳的发劲,乍一看似很好看,尤其是时尚太极拳,似做到快慢相间了,细细观之,则不能颌首许焉,许多拳友把软硬兼施当成了刚柔相济了。就此,洒家刚柔相济与软硬兼施曾经与数位拳友论太极拳之发劲,很多人谓此“运势撒手,着人成拳”,说盘架(以陈式掩手肱拳为例)运势时以松柔,在势末的一刹那,硬起拳、腕,向前发劲,难怪有人称陈式太极拳为“某式太极拳”而鄙之。

    习练太极拳的都知道,凡太极拳走架,一定要松要柔,绝不可硬。故王宗岳于太极拳论中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极言松柔的境界。杨公澄甫先生对此亦有专论“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为什么不用力,不用力有什么作用,能练出什么?杨公谓“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有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生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则’也”(详见杨式太极拳“十要”)。晚清陈式太极大家陈鑫对此这样论述“然虽劲从脚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可见,前人大家都强调“柔久则刚自生”,从而能刚柔相济,从未提到“硬”之要求,岂可在“硬”上强作文章?如果在出拳之刹那,拳、腕硬起——此时整条小臂也必将随之僵硬,何来内劲一以贯通?劲力再大也只能是僵柔劲,而非松沉轻灵之纯正太极内劲。

    不从拳论的角度去争论,从日常生活方面也可以证明“硬”的不必要性。下水道堵了,用来疏堵的工具虽是金属,却是可以卷成卷的,实际上就是很长的弹簧。疏堵时发动机器将其快速转动,由于其高度柔韧性而能直能曲,进退自如,才得以见其功效。如果是硬梆梆的一段钢铁,肯定不行的!一小段柳枝可谓极为纤细、脆弱,只要领好劲微微一旋,不但不会应声而断,反一样可以将人扎得很疼,正应了一句俗语曰“千斤不压直木”。从这一点说,“运势撒手,着人成拳”,不在于肢体硬,而在于劲力直;而力直的因素首先在于劲走螺旋——这正是太极拳缠丝劲之妙,肢体和顺曲中求直。如此,才能做到柔行气,刚落点。

    基于上述认识,“运势撒手,着人成拳”洒家刚柔相济与软硬兼施是这样理解的:在接触敌体的刹那间,实拳松握,手腕不强不塌,如蛇之七寸,连贯好头(拳)与身(臂),内劲迸涌盘旋抖发而出,似乎如此更合拳论所要求“柔行气刚落点”。否则,只能是“软硬兼施”,而非刚柔相济。

 

                                               2004-11-18初稿

                                                      2007-10-31初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太极合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