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呼一吸阴阳尽

(2008-05-27 10:33:23)
标签:

橐龠

丹田

太极拳

玄牝

宇宙

杂谈

分类: 我指指月指非月

                一呼一吸阴阳尽

                               坐在阳台听雨 

 

     《道德经》的第五、第六章如是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两章经常被练气功者或习太极拳者引用,以为调息的根本法则,确有其道理。从“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到“用之不勤”,字字句句皆如气功心法,故而,五章和六章可合并为一章来理解。清代的魏源将《道德经》分为六十八章,五章与六章即合而论之。从两章的思想来看,是递进关系,合为一章颇为合适,并无不妥。

    习吐纳术的功家认为,大海深处有中心点,谓之“海眼”,海眼虽小,却源源不绝,绵绵不断,是江河湖海的来源,此之谓水之“玄牝”;人之会阴,则为人的“玄牝”,内气的源泉。故而佛道两家修行人一般不直称会阴部位名称,而用自己的专有词,谓之“海底”,与之同时,称头顶百会部位为“山顶”,故有谒曰“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六章整篇章用言虚灵不昧、幽深漂渺、深邃空冥,诚如老子所说“大不肖”,因其不肖,故循理从任何角度去理解皆非常合适,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矣。尽管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但对这些玄之又玄的文化之描述往往言不尽意,诚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道“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里面的东西很多,停在表面,是说不清楚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用,用毕即弃。文谓天地对万物无所谓爱与不爱,视万物为刍狗;得道者也象天地一样无亲无爱,对百姓如对刍狗。得道者怎么可能把百姓当刍狗呢?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应该指得道者不刻意而为 “仁”或为“不仁”,万物为刍狗或百姓为刍狗,实乃去除常心、分别心,心中无牵无碍无挂,不着外相虚相物我两忘罢了,此是内功修行练意练气的必要条件,诚为张三丰言“天地为大宇宙,人身为小宇宙”之真意。达到无挂无碍之地,方能呼吸往来自由无拘进而真气活泼动荡,这也是气功界包括太极拳界的广泛认同。故“天地”“圣人”可以暗指修身的本体,保持一种无知无欲的心境,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从而渐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之佳境。

     “橐籥”,本是风箱。现在社会科学愈来愈发达,用具亦越来越现代化,电饭煲,电炒锅,都在用电,再不济事也是用的罐装液化气,连小煤炉都不多见了,也许只有在个别地方还有看到它的存在。此物中空,内置一木板作活塞,一般木板边上密布鸡毛,以起润滑和不漏风作用,前后开以小方孔,以便在抽拉时进风,箱一侧底部开有一孔,孔接灶底,无论活塞进退,风皆可从此孔鼓荡而出,使气来气往,从而鼓动风入灶底,风动火旺。由此可见,“橐籥”之中虚,诚如前章所述的“虚其心实其腹”,这正是内家功法所必须的。

    由于“橐籥”一词的抽象含蓄与形象生动,故而被广泛引用于各种功法中,张三丰云“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谓胎息,是谓神息,是谓真橐籥,真炉鼎,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之门,天地之根。气到此时,如花方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薰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搬运”。清陈鑫五言咏太极拳“乾坤如橐籥,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弛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太极拳内功或气功,不管无极桩、太极桩还是走拳盘架,均要求行功者腹松,顶劲上领,身形下沉,按李雅轩前辈所言即是“胯以上往上拔着,胯以下往下沉着”,按陈鑫公言则是“腰以上螺旋上升,腰以下螺旋下沉”,上有提劲,下有沉劲,中间空空如也,“腹松,气敛入骨”,如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呼吸自然鼓荡,一呼一吸,绵绵长长,尤其通关之后,呼吸与肾气相通,一呼真气顺任脉入丹田,一吸真气自督脉入脑海——“其犹橐籥乎”!?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极尽自然之理。太极拳盘架或站桩,功久者常感觉形骸肢体荡然无存,周身似只剩下一颗若有若无的脑袋,象一枚气球系于一块石头上,或如一颗葫芦飘在水上,下有一线牵于水底一样,乃至肚子里的五脏六腑肝肠肚肺皆无影无踪了。若不理会“橐籥”的功理,呼吸不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是为了气沉丹田,努力往下吸气,甚至压气,即违背生理和拳理了,当然也就悖离“道”理了。肺主呼吸,空气只能吸入肺,不可能吸入丹田;吸气时小腹膨胀,是膈肌下降所至;小腹受压内气会上行布于胸,胸中必然积气,必至胸闷气短头昏。不明就理,强行意识指导,吸气下入丹田,甚至闭气,必将适得其反!毕竟压力越大,反压力也越大;且气沉丹田不是气压丹田,丹田气满,是意满而致真气盈满,非呼吸之气。笔者读中学时,不明就理,与一同学看书自习 “气功”,压气闭气鼓腹,由于同学过分用功,变得呆兮兮的,乃止一呼一吸阴阳尽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行功状态。“虚”字,字面意思为空虚,本字用得非常巧妙,第二章老子道破“有无相生”,后又有言“天下万物生于用,有生于无”(详见第四十章)。此“橐籥”之“虚”指的是“无”的一种外在表现,结合下文“动而愈出”,其意正是第十一章所指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有无相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则可以指多言无益,坐而论不如立而行。“数穷”,气数尽,极言“凶”;“守中”,守中极耶?守中宫耶?守中脉耶?守中庸之道耶?总要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

    陈微明先生谓太极合道,云“绵绵若存”乃内固精神,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但若就“内固精神”而论,整章都是。

 

                                             2004-11-18初稿

                                                     云风懒人2007-11-18上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太极功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