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之用腰
坐在阳台听雨
在习太极拳多年后,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一切,远赴河南温县随侍师侧,两年后回成都授拳为生,碰到不少练拳不用腰的情况,其中有某家太极拳师生热心地教育我的学生说,练拳不能用腰!——跟错师父了:)我的学生也傻兮兮地问我到底用不用腰?还有一家甚至说练拳不能出汗的!就此说说我的看法。
古论《十三势行功歌》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在十几句的俚歌中两句专门提出了腰,看来腰在太极拳中位置不光是有,且很重要的。只是因为歌太短,未能说明腰到底如何用,故武禹襄著《太极拳论》中特别提到,太极拳“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是主宰!且身病散乱,必于腰腿求之方可!腰之用大矣!武氏复于《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纛是轴的意思,行拳走架名手打手不光用腰,且腰是转动的,按老前辈的说法,腰为万向轴,且不是一个方向死转的,正如武氏在行功心解中最后所说的,“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在习拳中我们所云丹田内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腰部的运动。太极劲讲节节贯穿,若不用腰,如何贯穿呢?
目前流传较为广泛的太极拳中,主要为陈式、杨式、孙式、武氏与吴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最为古老和流行,到目前为止,陈鑫的拳论一直是后世陈式太极拳门人引用的指南。陈鑫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这是说腰松柔的度;“腰是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这是说腰的作用与劲力;“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相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这句不但说腰关键之原因,为何是枢纽,且直白地说出了腰在走架打手中如何运转,绝非不动的,所以陈式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有拧腰扣裆、松腰活裆、塌腰圆裆之说法。笔者习多年陈式太极拳,恩师及同门都是用腰催动四肢实现盘架过程的,在温县陈沟无人提出练拳不用腰。
杨式太极拳定型时,已是杨澄甫时代。杨公澄甫口述陈微明记录的“太极拳十要”如下: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附语解释“松腰”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人民体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及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傅忠文讲述的杨式太极拳体用,亦如前文,并未有异,且在书中许多章节许多地方专门讲述腰之体用,如讲述海底针的动作要点时原文如下:“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成都乃至西南地区的杨式太极拳是杨澄甫先生的弟子李雅轩先生所传,李雅轩先生在介绍搂膝拗步动作时,就以沉中带转四字概括动作要领,怎能不用腰呢?
武式太极拳,由武禹襄所创,我们现在延用的武禹襄太极拳论、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功心解,全是武氏精血,说明武氏肯定是用腰的!下一代门人、其甥李亦畲总结“五字诀”依然提到“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周身俱要相随,不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武氏传人、包括我们今天依然把武禹襄的行功心解等作为练拳指南。
吴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徐致一编写的吴式太极拳部分有以下几段文字:“在拳论中有‘主宰于腰’一语,在十三势歌诀里又有‘命意源头在腰隙’和‘刻刻留心在腰间’等语,可见太极拳是十分重视腰部动作的。我们前面谈到太极拳是走圆形的动作,可是这种圆形动作,并不是光用手画些圈子就算对了,腰部也必须有旋转动作去适应或者去带动身上其他部分的动作,才算合乎法则。”“动作时,不要只动四肢不动腰肢,而且要使腰肢居于支配地位(即拳论所谓主宰于腰)。换句话说,就是用腰的动作去带动手足的动作,这是最重的一点,希望特别注意。”如此说来,吴氏亦是按古论要求活腰的。
与上述同期出版的孙式太极拳论著是由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之女孙剑云女士执笔的,在太极拳总说中说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孙先生得郭云深形意真传,复得程廷华八卦真意,在武氏太极明师名家郝为真不堪之际,援手并师从郝师,创编孙式太极拳,不能不得郝师真传。孙剑云为孙师生女,不能不得乃父真传。孙氏说腰,真传之人焉能不用?孙剑云女士所附参考资料中,除王宗岳太极拳论外,带附有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及李亦畲的五字诀等,仅此,便说明孙式太极拳绝非直进直出、直起直落的。
……
从上述几家太极拳来看,诚如拳论所云: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似乎家家太极离不开用腰来完成各式动作的
。
为什么练太极拳要用腰呢?积多年习拳体会,结合拜会多位太极名家大师论拳,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腰居身中间部位,能动腰,自能快速做到上下相随;二是一切动作皆以腰走,通过离心向心的作用,才能做到劲力节节贯穿;三是因为肾为气之源,通过腰部的旋转与抽动,能快速激发肾气动荡,从而练出内气内劲,故前辈们才苦心相劝,谓“动手不是太极拳”。试想,即便是少林拳术等外家拳术,也讲究用腰,太极拳如何不用腰呢?只是用法略有异罢了。当然,太极拳用腰,并非死死用腰,尤其不能把腰扭来扭去,水蛇腰一般,毕竟身法上做到上下相随,是整体运动,是全身诸关节、肌肉、器官的协调运动,哪里也少不了的。各家太极拳皆如此重视用腰,不用腰的太极拳还是太极拳吗?俺虽求拳数载,自觉略窥太极内奥,也不敢断言否定!毕竟为了全民健身的需要,国家体管部门、武术部门编出了若干流行太极拳,从而涌现了一大批时尚太极表演艺术大师,这批太极表演艺术家又争先恐后地在编写催生各类新生太极拳。在这种条件下,太极市场空前繁荣,各种太极如雨后春笋,纷纷你不唱罢我就出场,也许在不久之将来,中华大地将会成长一小批诸如三丰真人、武禹襄或杨露禅那样的祖师亦未可知
。故笔者私下回复学生说——他们这样说,可能他们没有接受传统太极拳的教育,冲破了传统太极拳的束缚!说不定又在创新了一个新式太极拳种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求同存异罢。
云风懒人2007-10初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