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文学院经验总结与改进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4-03-27 16:42:09)
标签:
文化 |
各位师友好:
我是鲁十七的蔡楠,来自河北任丘市,距京147公里,1小时27分钟的火车,距离鲁院很近,所以我能近距离的听到母校的召唤,近距离的体会鲁院的温暖。不管是在校期间还是开会期间,乃至平时返校,鲁院除了给予我们知识、写作技巧和素质教育之外,我们还得到了鲁院春天般的温暖和悠长甘美的诗意笼罩。我的一点感受,就是一句话:代表鲁十七感恩鲁院!
我的两点建议。一是鲁院可打造文学理想教育基地。高研班已经举办了21届了,那么多学员,那么多作品,那么多资料,可辟出空间建一个鲁院师生资料陈列馆或者展览馆。将优秀作家、优秀作品、学习典型、活动图片及其他资料分门别类的做成橱窗什么的,配以文字说明。然后向各省、市县乃至乡镇的基层作者开放。让那些怀揣着文学理想和文学梦的人来这里参观、走访,合影、留念……然后再给他们的文学理想添薪加柴,也能部分的圆了他们的文学之梦。须知,我们成千成万的写作者不可能都能写出名堂来,不可能所有的写作者都能获得诺奖、茅奖、鲁奖,也不是所有的写作者都能来鲁院学习。但是,所有的写作者可以登堂入室,来鲁院参观、访问,体会,思考,受到启迪。这就是鲁院在进行高端教育的同时,发挥的另一作用:普及教育作用。我以为,这是鲁院教育形式的一种延伸。
二是建立高研班学员跟踪问效、后续联系制度。这是鲁院后续教育的一种方式。不妨在历届高研班中,开展征文大赛、作者改稿会、帮助作家出版作品、切实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加强与学员们跟踪问效和文学的继续教育,从而让他们永远笼罩在家的幸福和温暖之中,使他们的文学之梦更美更甜!
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