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莹心:从白洋淀,荡起美丽的涟漪

(2010-08-01 10:10: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家言

 

    说起蔡楠,说起小小说,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白洋淀;提起白洋淀,提起小小说,人们更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蔡楠。

从蔡楠最初的作品《习水》、《水灵》、《水韵》到他的名篇《行走在岸上的鱼》、《水家乡》、《熏鱼》《绝游》、《芦苇花开》以至于他的近作《蓼花吟》《盒子枪》等等,都是以白洋淀为背景、为载体,淋漓尽致地书写白洋淀的诗情画意,写白洋淀的风土人情,写白洋淀的历史,写白洋淀的喜怒哀乐;写芸芸众生,写大千世界。从近写到远,从今写到古……于是,那一篇篇佳作更使风情万种的白洋淀变得有血有肉、有魂有魄。

    记得一个作家问起蔡楠老师白洋淀是如何如何美的时候,那位作家让他用一句话来形容的白洋淀,蔡楠老师说:白洋淀是“女人”。

    这个“女人”,是他的挚爱,是和小小说合二为一的他钟爱一生的情人。

为了能写出白洋淀的神韵,为了能写出白洋淀的深度和厚度,蔡楠老师经常自己和老渔民进入大淀,走访淀上人家,搜集有关白洋淀的故事。也因此,马涛鱼馆的马柱哥,小鱼岛岛主郭二民等大淀汉子都成了他的“铁哥们”。

   轻篙一点,一条小船载了年轻的父亲和七岁的儿子向淀心荡去。

这是有名的荷花淀,荷叶竞绿,藕花争艳,脆生生的嫩菱,巧妙地做了一淀碧波的点缀。
父亲歇了桨,随手掐下一片荷叶,覆了儿子的头,便脱掉衣裤,赤裸着身子扎进水中。水花溅了儿子一脸,凉沁沁的。”——(选自《习水》)

    这篇是我最早看过的蔡楠有关白洋淀的小小说,当时好象是发表在《沧州日报》的副刊《狮风》。那时我还未曾去过白洋淀,那时我还不知道蔡楠是男是女,那时我更没没留心这篇小说作者姓甚名谁,那时我还以为这篇小小说的作者一定是在白洋淀土生土长淀水里泡大的“水生”呢。当然更不知道写这篇文章还得需蔡楠亲自走进大淀、深入大淀。那时,这篇《习水》只象一幅清丽的风景画印在我的记忆中。后来的后来,看到《行走在岸上的鱼》、《绝游》,才知道现如今已经写白洋淀的举足轻重的作家。

    既然是挚爱,当然,会为她喜,也会为她忧。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选自《行走在岸上的鱼》)

我终于没能飞出白洋淀。尽管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鸬鹚,可我一点也找不到从前的野性。我已经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这个小岛上筑巢而居。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我愿意做白洋淀最后的一只鱼鹰,最后的一个守候者。一直等到水的到来,一直等到鱼的到来。
  后来,我就成了白洋淀一只长脖子老等。(选自《水家乡》)

    这些文字是美的,但是美的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令人震颤、让人心痛。

         经济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攫取,对原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时,蔡楠老

师仍让他钟爱的“女人”诉说着,甚至是哭诉着,尽管写的仍是白洋淀,但他所关注的、读者所读到的已经远远不只白洋淀了。是什么让他能写出如此荡气回肠的惊世之作,恐怕仍然是出于对白洋淀和小小说的那份热恋吧。

    ……只要一提到水,甚至只要阴天下雨,大舅的魂儿就暂时回来……

    不过今天,我想我能唤回大舅的魂儿。我挤过看热闹的人群,来到大舅的近前。我把手里的一份红头文件举过头顶,大声喊道,大舅,来水了,来水了,黄河水马上就要引来了!水量入淀高程今年会达到7呢!大舅没有回头,却说了话,我知道,那是我望来的天上之水。看,她已经来到我的船前了,我要去开船了!

咚的一声,大舅从桥栏杆上跳了下来。桥上那株风中芦苇,又变成了活生生的男人。我知道,大舅的魂儿又回来了。(节选自《望水》)

    白洋淀的灵魂是水,如果没有了水,白洋淀的生命定然会销声匿迹的。因而,视白洋淀为灵魂的人,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放水了!一个视白洋淀为情人的作家,又如何能压抑住心中了的兴奋——放水了,随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一篇《望水》一气呵成,跃然纸上。

    我青烟一样飞到了船中央的平台上,轻舞长袖,曼卷裙裾,头戴蓼花,手翘兰花,在古筝之声里唱起了这首《蓼花吟》:莲叶雨,蓼花风,秋恨几枝红。远烟收尽水溶溶,飞雁碧云中……(选自《蓼花吟》)

爱一个人,便会精心想去了解他(她)的一切,搜集他(她)的过去,搜出他(她)的老照片,掸去灰尘,洗尽铅华,小心整理,修饰、珍藏…… 去年蔡难老师关于白洋淀的一组历史小说,即是如此。白洋淀自古就是美不胜收了,因其美,因起富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你争他抢我护,曾经有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发生过。这组故事经过蔡楠的一番老韵新唱,更增加了白洋淀文化底蕴的厚度。其中《蓼花吟》可算是这组精品中的精品了——她美的让人留恋忘返,美的波澜壮阔、扯人肺腑……

    纵观蔡楠的作品,每一篇从标题到人物姓名到内容,总是给人以惊喜,让人眼前一亮。这一定缘自他对小小说的热爱吧,就象一个人爱自己的孩子,就要给他精心的呵护,起与众不同的名字,穿与众不同的衣服……让他能够鹤立鸡群,卓而不凡。

当然他的作品也远远不止白洋淀的范畴,也不止只在白洋淀地域的人才知道蔡楠这个名字。就小小说而言,他已经走的够远。然而,却千回百转,总与白洋淀有千丝万缕的情节。

    提起他,我总想起白洋淀荡起的层层涟漪——这涟漪荡着水中的鱼儿、淀里的荷花、水草、菱角以至天空飞翔的鸟……这涟漪时而温柔又时而波涛汹涌……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上中学时老师讲课的声音:以O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圆——

    对于蔡楠老师来讲,这个圆心就是白洋淀,这个半径一直以放射状在无限扩大……

 

 

   

    (非常喜欢蔡楠老师的小小说,见山东版正举行蔡楠老师的小小说作品研讨会,也赶过来凑热闹。很惭愧,还从未写过评论,本想先看看其他各位老师的评论,学习学习,也照虎画个猫,可接到了去日照开会的通知,等一周后回来,恐怕研讨会就该结束了。便匆匆完成此文,不知能否算作评论,反正自己是感觉这个“猫”被我画成了“四不象”,也想再改动一下,可吃完午饭就得马上出发了,实在没时间了。请各位老师看了千万别笑话俺啊!如有不恰当的地方,蔡楠老师若看了千万别见怪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