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只金麻雀看小小说创作

(2010-08-01 10:01:37)
标签:

空竹

小说创作

红鲤

篇末

蔡楠

白洋淀

文化

分类: 评论家言
              从一只金麻雀看小小说创作

                              ——三读蔡楠及后思


                                   

 

 

                  初读蔡楠: 一个冷智的写作者


 

    初见蔡楠,是在2009年的圣诞节,河北省的小小说年会上。年会直接把一个成功的写作者的形象推到了我的面前,硬是塞给我一个大作家的印象。因为在这之前,蔡楠对我而言,完全是陌生的,毫无所知的。我还是在八、九十年代关注过、写过小小说,那时知道最多的就是杨晓敏、郭昕、王奎山、凌鼎年、汪曾祺这些人。多年之后,当我再一次走进小小说的大门,在记忆深处依然闪亮的还是这些人的名字。我经过了一个断裂的年代,直接从过去迈进了2009年的河北省小小说年会。所以,蔡楠完全是一个未知的X 。尽管前不久翻阅起过去买的《小小说选刊》,发现自己曾经读过他的作品并在后面留下了当时的读书感受(17/1997《寻找我家》),还有《小小说月报》(10/1998)上沧州写作者的集体亮相,恰就是蔡楠、高海涛、李浩、魏金树和田松林,还有马月霞。但让我记住的只有马月霞一个人的名字。

    蔡楠以一个名家的身份出场,又以他的名篇《行走在岸上的鱼》开始了我对他的阅读。但说实话,他的《鱼》并没有让我接受他就是一个大家的姿态,“这就是他的成名作?”我没有觉得有什么神奇之处。无非以一个童话的方式写了一个爱情的故事,加上那些关注国计民生的高端人士的理解,它就成了一篇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有现实意义的小小说作品。是的。我这样的理解也许有点偏激,这跟我的生活有关。我不关注政治,不关注那些应该由在职在位的政治官员们来操心的事情。我只关注我的生活我的爱情。所以,我觉得蔡楠的写作动机不在于此,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以一种隐讳的方式写一下自己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的红鲤虽然离开了水来到了岸上,但岸上的生活就是红鲤所希望的吗?不是。两种生活都不是她的理想境地。正所谓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一样,哪里的生活都有竞争,都需要反抗。红鲤的逃避只不过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逃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能恰恰是蔡楠自己对自己生活或精神的一种逃离,一种矛盾的渴望与回避。不是吗?人生有太多的逃离,逃离我们厌恶的不喜欢的,也逃离我们喜欢的;逃离我们不想得到的、排斥的、趋避的,也逃离渴望的想要的。因为面对生活,我们是那么地无奈,无力,无能。所以,我们只有逃离。“人生不断地在逃离,又不断地被牵绊的过去或无望的未来所捕获。”而真正想逃离的恰恰是“越来越不满意的自己”(蔡楠博客语)。所以我不禁问道:“蔡楠,你在逃离什么?你又在渴望什么?”蔡楠把一篇作品呈献给生活,大家见仁见智,各有发现。但我认为,要想真正读懂一个作家的作品,必须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而我也仅仅只能从他的作品而作品,从作品谈发现。因为我还不了解他的内涵。

    铁凝说,阅读是有分量的。这种分量体现在阅读的选择与方式上。我对蔡楠的真正的阅读正是从对他的纸质作品的阅读开始的。正是这次阅读,他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下子吸引了我。在这次阅读开始前的两三天,我刚刚跟一个文友说,除了年轻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吸引我顾不上吃饭一气读完之外,再没有能够这样吸引我的书了。原来不是没有好书,而是我的心在生活的磨砺下变得粗糙了,麻木了。是我没有遇到没有发现这样的好书。一气读完了五篇,并认真地做了随读随记,写下自己的随时感想。之后,兴趣更浓。也正是这次的阅读,才使我不得不服气他的才气和他作为一个名家一个金奖获得者的荣誉称号。从而也给了我一个感受:这是一个理智的写作者,这是一个冷静的写作者,这也是一个智慧的写作者。

    的确,他写得很冷,甚至冷得有点残酷。他把自己的思想隐藏的很深,他把激情压抑到极致。所以他的作品不会以情动人,他的作品给人更多的是思考。这不得不让我这样想,如果他放开来写,不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让手中的笔随着自己的感情而流动,写出那个激情迸发火热四溢的自我,那他的那篇成名作《鱼》也许会更能从情感上打动人,更能趋于完美和极致。 03.27. 1148

 

 

 

              再读蔡楠:  一个飞翔的舞者


     选定了这本《行走在岸上的鱼》,就开始了对它的具体阅读。先是随着感觉选定读了一些,后才从前至后一篇一篇按顺序来读,直至阅读完毕。在读的过程中,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他的写作变化太快了!这种变化又往往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很少能让你猜中故事的发展和作品的结尾。即使你偶尔猜中一次,他的叙述方式与结构方法也会令你意外。总之他不会让你完全猜中拿到100%的满分。他的思维在文字间跳跃,在时空中飞翔。他好像一个玩空竹的晨练者,文字就如他两手之间这条细绳上的彩色空竹,被他轻松自如地旋转、飞升、落下、接住,任意发挥,随意操作,心由我生。他在细绳和空竹围成的世界里跳跃飞舞、翻前仰后,他用这条结构的细线把一个文字的空竹玩出了花样,玩出了色彩,更带着悦耳的声响,舞出了一个神采飞扬的作家。杨晓敏先生在《小小说形式的极致之美——蔡楠印象》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学写作似乎已经走向两种极端;一是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苦心孤诣地撰写经典;二是要想当下风光,那就写畅销书,以文化市场需求为第一要义。蔡楠之于小小说写作,却成为二者兼顾的高手。他用强烈的批判精神,质疑社会病态的作品内涵,来吸引受众的关注目光;又以创新求变的形式,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我对蔡楠的理解则是:蔡楠的写作是轻松的,灵动的,他不是寂寞的,他不是辛苦的,他又凭借他的作品得以风光。他趋避了杨总提到的那两种极端。当然,我不是说蔡楠的写作就是真的不寂寞不辛苦,而是指他的精神享受上得到了最恰当最合理的搭配方式——他不是小小说的苦行僧,他也没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他因他的小小说而享受了写作——这一特定方式的快乐。因为,他不仅仅是在写作,他是在探索,在研究,在创造自我,在精华自我。正如一篇博文《在小小说里谈点<红楼梦>》里说的那样:“小小说里对于作品结构考虑较多的,蔡楠算一位。……能够把玩自己作品的人,才是自己作品的‘主人’——尽管有人不一定觉得当作品的‘主人’就是好事——但我觉得不要听太多‘跟着感觉走’之类的话,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理性地把握自己的作品、控制自己的作品,他的创作还只能说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如果不突破这个阶段,‘再上层楼’,一个作家就很难有出息。”

    是的,他是一个把握、掌控自己的作品的写者。他也因他的这个“关注”而取得了自己在小小说界的地位和成功。他是一个在文字里以飞翔的姿态而自由来去、任意游走的舞者,他不是鱼,鱼儿只能游走在水里,鱼儿离不开水。他是蜂,是蝶,是蜻蜓,是白洋淀上的鸥鸟,他有一双飞翔的翅膀,在花间田野,在风中云间,在水面水边,在任何一个翅膀可以达到的地方飞翔。他是一个魔术师,是一个百变高手,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不是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

     这不禁使我对他的生活和经历产生了好奇。我想拂去生活表面的灰尘,去剥茧抽离出那个真实的蔡楠;我想看看一只丑小鸭是怎样破壳而出、蹒跚学步,又怎样克服重重困难而飞上蓝天变成了一只高傲的白天鹅;我想看到这一篇篇文字的源头是怎样降落在他的脑海又是怎样被打磨雕琢变成一件件静美的珍品摆放在了艺术的殿堂?我甚至想看到他的写作状态,看到他手中的笔在白纸上或急或缓留下了记录他思想和情感墨迹的创作现场;我想看看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传说。任丘,白洋淀。白洋淀之于我就是孙犁老先生笔下的那一汪明月和那朗朗明月下蹲在一片白汪汪的海上灵巧地编织苇席的水生嫂。那究竟是一片怎样的水域呢?那片水域又给了他怎样的灵性致使他产生了那么多神情飞扬的敏睿觉思创作出了那么多奇妙而诗情画意的文字?那肯定是一片充满了迷幻色彩的魔幻水域!甚至我还产生了一个坏坏的想法:如果把蔡楠放在邯郸,让他脱离那片神奇的魔幻水域,那今天的他还是这个蔡楠吗?文学界会不会又多出了一个蔡楠版的写小小说的李春雷(邯郸籍的著名报告文学家)?哦,白洋淀,不禁欣然而神向往之了。于是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真的来到了白洋淀,来到了浓浓的荷香深处,变成了一个唐朝的采莲女子,变成了一尾鱼儿游走在蒲苇摇曳的澄澈淀水里……

                             我来了,白洋淀

           在一个荷香水动的季节

           带着满怀的憧憬和向往

                             撑一弯小船

                             点一支长篙

                             漫进你荷的深处

                        轻轻  轻轻  不要弄折了

                               你的荷 不要惊扰了  你的鱼

                             更不要撞碎了你的美

                 留给我永生的遗憾不能弥补

                             ……

                                  初稿于2010.4.

                                                             2010-7-24  23 20  修定

 


                又读蔡楠: 一个有责任的作家


    一本《行走在岸上的鱼》读完了。快乐而激情的阅读结束了。放下书本,掩卷而思。它給我留下了什么?或者说当这些文字通过了我的大脑行走一遍之后,我记住了什么?是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吗?更多的是一个个黑色的冷酷的文字符号和它们带来的思索,是寻找,是丢失,是谋杀,是影子离我而去,是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杀有罪,是过程一种,是哭声可以出售,是梦着就是醒着,是一种感觉叫做疼痛。是他对人生的发现和哲思,是他拿着一把锋刃的利剑对准自己的胸膛狠狠地刺去,是他向着自己人性的躯体来了一个彻底的解剖,分割成两个相反的自我来对峙,来抗争,来反击来搏斗。是孔木哭泣的那双眼睛,是冰清化蝶而去的那双翅膀,是张目对着太阳的那一声吼“太阳——你是一只鳖!”(抱歉,我篡改了原句的形式)。是熏鱼那飘散的悠香味道。是爱讲道理给我听的老塔哥慢慢吐出的缭绕烟雾。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点点滴滴,和那点点滴滴带给我的快感和疼痛。

     我的随读随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评论:

     55页《影子离我而去》之篇末  其实他的小说带有一定的散文的影子,它不像纯碎的小说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给人的记忆总是片断的、零碎的。通过这些表达他的、它的主题。

     他的小说又是诗意的。像诗一样,题目是做为整首诗的一部分而存在着。理解他的作品就不能忽视作品的题目。2010-3-7   12 : 58

   70页《丢失》的题首  面对他的《丢失》我在想,主人公丢失的是什么呢?他的作品想要表达的理念又是什么呢?《丢失》是现实的,一点也不虚幻,它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一个现实的存在摆放在我的面前,令我思索,思索,寻找那个丢失的虚幻的世界。人的成长不就是一个逐渐丢失的过程吗?2010-3-3  09 04

   9页《生死回眸》的篇末  真的很美!以这样的方式来写一场带血带腥的决毙。写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命的断送。他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写!追求形式的极致之美!2010-3-7  10 50

     50页《我说的都是真的》篇末  他可真大胆,这样的形式!(注:我为他的这篇文字加上了标点。)2010-3-31   8 : 52

     12页《我看到孔木哭泣的眼睛》篇首  他可真大胆,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写小小说。使我不由这样想,小小说就是一个个音节,汉字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他就是那个舞者,在文字里,在小小说里,自由地起舞。一个在小小说里激情飞扬的舞者。2010-3-24

     如果在阅读最初我说他写《岸上鱼》的动机是仅仅为了写一个爱情故事,还情有可原。可如果在阅读完这一本整个的小说集子之后仍然说他是一个单纯的作家,那我的评介对他简直就是一种污蔑,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信口雌黄。我终于不得不认定,他——就是一个负责任的作家,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完成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以载道的使命!就像一个著名企业家所说:商人和企业家不同,商人唯利是图,而企业家他是有责任的。吴霞也曾在采访一个官员时问他为什么能做到在工作中戒烟戒酒戒宴请,他只回答两个字:责任。可见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人做什么走多远的一个标高。

    蔡楠是有责任的。这种责任首先表现在他对小小说形式的追求与探索上。他把小小说当做一种艺术文体来追求、研究、探索,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游戏来潇洒,表现了强烈的自我主动出击寻找挑战的成功意识,杰出意识。应该可以这样说,蔡楠的写作是和小小说这一文体的发展一起走向成熟的。从他的身上可以窥视小小说的成长信息。小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它的成长过程最初是不受官方重视的。而蔡楠能把小小说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去实践,真正把它当成一件事来做,当成一项事业来重视,他对小小说至真至诚的爱恋和追求可见一斑。2009年河北省小小说年会上李浩在发言中提到一个词,叫写作的野心。也许大家都知道那个9岁女孩蒂勒关于野心的回答的故事。是的,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小蒂勒也因为自己的正确回答而赢得了100万法郎的专项资金。同样,写作也是如此,需要有一颗攀登象牙塔摘取金冠的仰视之心。李浩是有野心的,所以他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蔡楠是有野心的,他摘取了小小说界的最高奖项,成为一只金色的麻雀疾飞而上云霄。

    蔡楠的责任还表现在他对人类自身、对人性、对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上。他凝视着他的凝视,发现着他的发现。他怀着对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的真挚爱恋和浓浓情感去关注、去发现,他对那片土地怀有对母亲般的敬畏之感,不敢有丝毫的亵渎。他敬着那片土地,爱着那片土地,用自己一腔滚烫的男儿情怀去拥抱,去奉献,去作为。铁凝主席在她的《小小说的优势》一文中认为,“营养灵魂”要远比营养“各式各样的小说技巧”这些所谓的“舞台肌肉更为要紧”。是为写作走向飞翔的箴言。

     由此我想到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关乎人生修为、早就耳熟能详的句子。在蔡楠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柔情,对弱者的心疼,尽管他的表现方式是冷酷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他的短篇《日子的飞翔》中大草包的形象此刻想起来仍然让泪水浸湿了我的眼;还有他的《你该尝尝刀片的味道》中的白小羊让我的心柔到极致也痛到极致。

    从他的作品里我观察着他的观察,发现者他的发现,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看到了他掩藏在冷酷文字之下流动的脉脉柔情。那是一颗火热滚烫的心,是对生命的热爱。大家也已看到了《河北小小说》的创刊和河北小小说艺委会的成立。正如杨总之于小小说的建设,如果没有对小小说的博爱情怀,杨总也不会带领他的小小说大军走到今天。蔡楠为河北小小说付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没有这种大善大爱的广博之怀也就不会有蔡楠今天在小小说界的人文高度。当然这样的成绩也离不开其他老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而面对写作你可以有多种选择,你可以为稻粱谋,你可以为兴趣来,你也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仅仅为了打发时间。杨总在他的文章中也曾把作家的写作动机归为三类。所以,思想决定高度,道行决定深浅。蔡楠立足于自己的站位,着眼于自己的高度,才成就了自己的价值和涵量。而这一切皆源自于他心中那一份博大的宽厚之爱。这是一个男子汉所应有的应当肩负起来的一份责任,一个重任。蔡楠,不愧为一个有责任的作家!

所以,你要一个怎样的自己,就看你选定了怎样的参照。于是乎我这篇原本早已结束的妄谈又多了下面的赘言。

 

 

       三读蔡楠而后思:由一只金麻雀看小小说的创作


 

    纵观蔡楠的写作之路,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虽然在萧江老师的访谈中蔡楠把自己的写作已经做了明确划分,但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他做了这样的归类。我把他从写作之初一直到他的“荷花淀”系列分为一个阶段,即他所说的上路阶段和定位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他用现代手法进行创作的阶段,也就是他的这本小小说集《行走在岸上的鱼》所代表的一系列创作。我把他后来的关于历史小小说的创作单独划分看做他的第三个阶段,而蔡楠则把这一时期和着我的第二阶段一起划为成熟阶段。

    蔡楠有他自己的道理,我则是从作品风格的不同上做了一下总结。他的初期创作很唯美,偶尔还带有修饰过重的成分。比如他的《水韵》,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眉儿移过来,斜倚了秋子坐下,一头乌发搭上秋子的肩,松松地泼洒成一帘幽梦。”不知大家看到这句话以后有何想法,总之我当时是忍不住笑了。这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没有半点取笑之意。还请蔡楠老师不要多想和见怪。《岸上鱼》这本集子代表着他的一个高度,这一点上的优势大家有共同的看法,我不再絮叨。而他的那一系列历史小小说,则代表着他的一种回归,是否可以看做他的创作向另一个高峰的攀登和转向的端倪呢?他的形式探索让他上到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再上层楼的开始。他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给大家一个新的展示。他对历史的思索和他的历史小小说的创作可以看做是他对自我的一个新挑战,是超越自己破茧而飞的逾越同时也是一种写作的回归对传统的回归 。人生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划一个圆。从朴实走向华丽,再回到朴实。这已经是一种辉煌后的沉淀的朴实了。拿他的历史小小说与他的创作初期与他的荷花淀风格的作品相比,他已经是一个成熟有思想见底的风格独具的大家了。

    所以我在想,一个普通的写作者怎样才能尽快成长成熟起来,那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写作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知识和人生经验的积累,文学是人学,人情练就即文章嘛。但是在你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就像一个练习书法的人,练习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惜墨如金,洛阳纸贵,不要让自己的作品出现废品,要达到每一幅作品都拿得出去的水平。我觉得数量的堆积与累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在一个平面上的量的增加,后者是随着数量的增加其作品的高度也在提升。小小说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和作者,形成了自己不可小觑的庞大气候。可以说,小小说的作品满天飞。怎样让自己的作品在这一浩淼之海中突颖而出,成为不凡之作,我觉得一定要有读精品出精品的精品意识。不要粗制滥造,一定要精雕细琢,使之成为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你的生命之重。但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又是眼高手低者。生活给了我思想的火花和灵感,但要让这些瞬间的偶得变成一篇成熟的文字跃然纸上,在我确是一件赶鸭子上架的难事。可心总是先于你的脚而到达。没有革命的思想怎能有革命的行动。我只能说,我一直在路上,在文学的爱好之路上,走着。所以,还望大家能多多指点,不吝赐教,在文学的创作之路上,让吴霞能走得远一些,长一些,久一些。

    好了,不少了,该结束了。还请大家不要笑我,吴霞向你们问好学习了。 也问好蔡老师,谢谢你的智慧的写作!

                                                               2010-7-27  8:20  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