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楠[小小说]访谈录
蔡楠(金麻雀奖得主,中国作协会员,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以下简称蔡)
箫江(小小说作家,小小说名家网络研讨会主持。本名:江双世。以下简称江)
江:蔡楠老师您好。每位作家的创作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会经历一些转折,每一次转折同时也是作家自我超越的表现。在转折时期作家苦苦的思索,我认为弥足珍贵。而这些转折也是作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您本人对自己的创作历程是怎样划分的?能不能结合您不同时期创作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做一下阐述。
蔡:箫江你好。确如你所言,每个作家的创作之路是有多次转折的,这既是进步,也是超越。我的创作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4年开始,为上路阶段。写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稚嫩和传统的小小说,比如《人各有志》《合影》《青瓷罐》等作品。1987年——1996年,为定位阶段,我开始写白洋淀,师承孙犁老师的创作风格,写出了一些被评论界称作是“新荷花淀派”的系列小说,代表作有《习水》《水灵》《水韵》《熏鱼》等。这些小说笔调清新、至真至纯,唯美诗意,带着白洋淀荷一样清香、苇一样葱绿、水一样澄明的新鲜气息。从1997开始至今为成熟阶段吧,我开始用一些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进行小小说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复杂,有先锋的,试验的,也有注重形式上的探索的,比如《行走在岸上的鱼》《水家乡》《生死回眸》《我发现你头上有把刀》《叙事光盘》《关于年乡长之死的三种叙述》。同时仍有温暖的、柔软的、现实的叙事作品,比如《纪念白求恩》《青花》《马涛鱼馆》《芦苇花开》《蓝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等。其实这样的划分又不能涵盖我创作的所有作品,比如我最近写的白洋淀“历史系列”的小小说《蓼花吟》《盒子炮》《秋风台》等,就是又一种风格的作品了。
江:您创作的小小说作品都以白洋淀为背景。请您谈谈作家虚构的世界与现实有什么关联与区别?
蔡:我作品中的“白洋淀”不只是一个地域意义上的白洋淀,她是现实的湖泊与我自己精神家园的结合体。正如福克纳的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格拉斯的但泽,莫言的东北高密乡。这里有我“写不尽的人和事”。现实中的白洋淀是有变化的。它已经由一个曾经清澈透明的湖泊变得有些污浊,甚至局部干涸了,以后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比如,引黄济淀后,也许更加澄明更加清澈。从某种意义上说,白洋淀的历史实际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痕迹。我的作品就是试图追踪白洋淀的历史发展。但又不等同于历史。我的小说随着白洋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再怎么变化,仍然是文学的世界。
江:您的作品形式多变,题材广泛,语言优美。请结合自身创作具体谈谈?
蔡:题材的选择与作家的生活阅历、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关注点以及时代的影响都有关系。正是这样的原因,我才有了关于白洋淀的、关于乡土的,关于反腐败的、关于自然环保的、关于揭示人性弱点及欲望膨胀等等题材的作品。任何人都有广泛的题材,关键是如何表达,如何把握,如何体现。我喜欢与众不同的叙述方式和叙述技巧。写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都有一个新的目标。用一些摇曳多姿的笔法,用一些变幻莫测的形式,制造一些旖旎万千的风光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我不喜欢赛跑,我更喜欢散步,喜欢从不同路线、以不同方式达到目标。再有,我喜欢探索的乐趣。生活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她不可能以一种固定的形式或格式展现在你的面前,有时她丰富的让你无从把握。生活有未知性、多义性、含混性。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要用多种形式来表现这三性。我说过,体现一个作家功力的元素有两个,一个就是叙述能力,再一个是语言。其实现在有好多作家只满足于讲故事,而不注重语言。我曾经有意识地锤炼过自己的小说语言。我写过诗,写过散文,当然现在也还写。我对“荷花淀派”的语言用心学习过,比如孙犁小说的诗体美,比如刘绍棠小说的韵味美。我还十分赞赏沈从文、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我觉得世界上的语言最美的要数汉语了。她丰富多彩而又意蕴丰厚。当然我对古典散文也十分喜爱。这些都对我的小说语言构成了影响。也许就是这些因素,构成了我的作品风格吧!其实,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是很复杂的,风格当然是独特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江:作家评论家宗利华老师,在谈到你的作品时说,“蔡楠已达到了外在形式与内在表达的和谐统一。”我的理解的“形式”指多变的结构方式,“内在表达”指意蕴的丰富厚重。能否谈谈您是怎样做到的?
蔡: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这一伟大形式,是“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性的自我(人物)透彻地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他还说“作家有独特的想法与不可模仿的声音。他可以采用任何一种形式,而且由于他写的一切都带有他思想、他声音的印记,所以都属于他作品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内心,我创造了一些实验性的形式,设计了一种非常态的陌生化表达。比如《叙事光盘》按A盘、B盘、快进、慢放来结构故事,《生死回眸》打破常规,由死写到生,完全可以倒过来读;《车祸或者车祸》则是由叙事、说明、议论、叙事四部分组成,都是讲述的一个故事,但一步一步在升华故事。我尽量避开直线型的叙事,采用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来俯瞰作品。内容决定形式,好的形式策略能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能使作品意义增值,更能展现丰富的意蕴。这就是外在形式与内在表达的统一吧。
江:这次网络研讨会中,有评论说,您的作品与童话有很多共同之处,您怎么看?
蔡:确实,我的一些作品有着童话的元素。比如《行走在岸上的鱼》《鱼非鱼》《鱼图腾》《猫世界》等。但又不仅仅是童话,它是非常真实的现实。我只不过是通过想像、象征、拟人拟物等手法来更好地展示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世界。鱼在岸上行走,鲤鱼与鲢鱼恋爱,时光倒流,儿童具有成人的思想,胎儿能够观察思考,这些有悖自然、生命的现象,通过作家的想像,均可在作品里得以实现。这样小小说就有了翅膀,小小说就飞扬了起来,就能够形成一种举轻若重、立体辐射、纵横决荡的效果。
江:请对喜欢您作品的读者和作者说几句话。
蔡:真诚地感谢大家对我作品的偏爱。感谢山东版为我组织这样一个研讨会。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大家有的在避暑,有的在歇假,但仍然来论坛上阅读我的作品,细心地研究我的作品,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评论。这不单单是对我的喜欢,更是对小小说这一文体的喜欢。我愿意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来报答大家的喜欢,并且希望你们也写出更多的好小说好评论。让我们共勉。谢谢你们的喜欢,我喜欢你们,也喜欢你们的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