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版蔡楠作品研讨会评论之二: 穿越历史的恒温

(2010-07-14 07:25:54)
标签:

太子丹

易水河

小说家

荆轲

杂谈

分类: 评论家言

               穿越历史的恒温

                    ——浅析蔡楠先生历史小说

                                            常聪慧

 

  历史是一座压缩了无限时间与空间的图书馆,里面歇息着无数灵魂,当被人用心呼唤时,它们就一一醒来。这些呼唤者往往是小说家。在小说家们回忆历史时,那些灵魂就站出来开口讲话,在小说家的耳边絮絮不止。做为已经成为过去时的事件,在小说家的终极思考和回忆中或者清晰,或者模糊,由它们原来的时空里脱离出来,重新组合和排列,从静态的书页里奔涌而出活了过来。“记忆是现代通向远古的一条通道。我常在这条通道里来回游动。”(蔡楠作品《鱼图腾》)。在这种现代与远古通道的来回游动中,蔡楠先生对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其数十篇以当地历史为背景的小小说,无异对历史上的人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诠解。

  其作品《秋风台》《断魂筑》、《易水殇》,通过不同的人物场景置换,丰富多维地描绘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几个特定的历史人物。

  《秋风台》通过那把自称“夫人”的匕首,以自叙的方式做开场白:“人们都叫我徐夫人。一个很女性的名字。但我是把匕首。是天底下最锋利最毒性的匕首。”匕首虽然是叙述者,却并非主角,主角是荆轲。荆轲刺秦的故事可以说耳熟能详,但蔡楠先生在这篇作品里塑造出一个迥异寻常的荆轲。当荆轲被太子丹拜为上卿后,整天住豪馆,食美味,赏珍奇,阅美色。但太子丹很耐心地陪着荆轲,纵容他金瓦掷蛙、吃千里马肝,因荆轲一句赞美,太子丹便砍下弹琴美人的手。当荆轲揭开遮着虞美人断手的玉巾,“玉巾就在荆轲的手里慢慢地飘落在地,那玉巾我想还会飘落千百年……”。荆轲离开击筑送行的高渐离,离开白衣跪别的太子丹,离开芦苇激荡的秋风台,带着一腔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去刺秦王时,其实他已经看到了他的命运。作者通过“徐夫人”之口告诉读者,其实秦王是刺杀不得的。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不得不走这一遭。荆轲在等一个人,一个能够让燕国强盛于秦的太子丹。在这篇小小说中,作者丰满了荆轲义薄云天的勇士形象,因其对天下形势是洞察透彻的,而使刺秦这件事更显悲壮。文末“徐夫人”悲叹:“为了成就荆轲,不至于让他成为千古罪人,我只能成为千古罪刃!”。

  《断魂筑》写的是另一位勇士,荆轲的朋友高渐离。这篇文章,与《秋风台》相同之处皆是以一件道具做叙述的主人公,不同之处是《秋风台》里的匕首“徐夫人”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而《断魂筑》这件道具是与真正的主角——高渐离二位一体的,这把最后因砸秦始皇嬴政而被摔得七零八落的筑,既是高渐离手中的乐器,也是高渐离本人。人与筑是同声共气的。当国破时,高渐离改名抱筑隐居,但最终敌不过对音乐的热爱与向往,重新击筑。当他被已经统一了天下的秦始皇抓去演奏《秦颂》,慷慨激昂的音乐吸引秦始皇走近时,他挥筑而袭。筑碎,人碎。高渐离临刑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易水殇》讲的是太子丹,一个被自己父王砍掉头颅的太子。太子丹是心怀大志的,但生不逢时,父王燕王喜骂他:“让你在秦国当人质,你偷跑回来;让你刺秦,你刺来了秦国大军;让你联代,你联来了京城不保。”,他一肚子的委屈无处可诉,却又不愿杀父弑君夺得王位自立。虎毒不食子,但生在帝王之家虎也会食子。一封“杀姬丹,围可解!”的信,令他身首异处。“当李信载着我头颅的战车来到白洋淀边易水河畔的时候,我的头颅在一阵巨大的颠簸中突然轰鸣着破匣而出,鹰一样飞向了天空,颈下的鲜血泼洒成一面猎猎的战旗。我睁圆双眼最后看了看燕国千疮百孔的土地,一头扎进了流水汤汤的易水河。我知道,这里有樊於期的头颅,有田光的头颅,还有荆轲的头颅。他们已经等我多时了。”壮志未酬身先死,死而有憾。易水河昼夜呜鸣的风声,应该就是这些壮士在低吟合唱《易水歌》吧。

  从这三篇小小说中不难看出蔡楠先生隐藏在文字下的历史思考,他在对历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解读,以自己的感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进行定位,为我们描绘了一幕幕互有勾连、波澜壮阔的画面:荆轲易水悲歌,高渐离酒楼击筑,太子丹的头颅含恨飞进易水河。同时也可以看出蔡楠先生是制造悬念的高手,三部开篇均起到了开天石裂的效果,在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后,作者酣畅淋漓地尽情发挥,将荆轲,高渐离,燕太子丹,包括联接了这三个故事不可或缺的人物——秦王赢政,一一个性鲜明地引到镜头前。这三篇小小说是精彩的,既体现了蔡楠先生一贯秉承的形式之美,又彰显了内容之精致,无论是从故事的曲折性还是叙述的力度,还是极其考究的语言,都可以堪称是难分高下的姐妹篇。三篇合则为一统,分则各自闪烁着珍贝般耀眼的光泽。

  蔡楠先生历史小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拟真性叙述和语言诗化的完美结合。如《忠魂补》,明朝忠臣杨继盛被严嵩陷害入狱,打得腿骨折断,腿肉尽烂,杨继盛摔碎瓷碗以碗片刮腐肉“瓷碗碎了,蛇胆带着血迹飘走了。我就是碎在地上的一块瓷碗片。我被杨继盛抓到了手里。本来我以为他会用我隔断自己的喉咙的,可我错了。他用右手捏着我,用我并不锋利的茬口,去刮去割感染腐烂的碎肉。我深入肉里,深入腿里,我快意在血腥和恶臭里。我在杨继盛骨头的边缘上发出了咯咯儿的声响,骨头就被我刮白了。”这是残忍的一幕,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永远不会希望见到,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其手中的笔与普通情感上的思维是分离的,它有时物我合一,有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潸然泪下,眼前现出一个镣铐缠身囚困在阴冷黑狱坐在地上的背影,耳朵里响着穿透脑髓的“咯咯”刮骨声。引用这个片断,是因其冷静而印象深刻,因其能引人同感而不得不佩服。其实,在蔡楠先生的历史小说中拟真性叙述和语言的诗化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多是优美传神的。

  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翻过他沉重的那一页时,都难逃被掩埋的命运,只有在史学家和小说家,尤其是小说家们的回忆、联想、激情涌上心头,给予全新的注解时,他们才能重新变得更加光亮。作为这些散发着浓烈地域色彩的历史小说的写作者,蔡楠先生是一位成熟的作家,他在写作技法上自觉将传统与现代派融于一炉自成一体,承继与浸润了白洋淀这颗华北明珠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白洋淀地灵人杰,蔡楠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对白洋淀怀有深沉的眷恋,其历史小说根植于白洋淀这块丰润的土地,浓郁的地域和人文风貌自然使他的作品具有着独特的气息。

  愿华北明珠永耀光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