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思维定势
解构生存空间
——解读蔡楠《行走在岸上的鱼》
那个来自白洋淀的青年才俊,那个将阅读当做幸福的读书人,那个站在传统与现代融合点的探索者,以他独有的智慧与深度思考,给小小说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次的惊喜,在小天地中融入宏大叙事,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突破了小小说篇幅短小的局限,一改过去单一的叙事模式,将对小说艺术的唯美追求与对社会宏大主题的深度思考完美的统一在短小的篇幅之中。
他走过白洋淀文学创作的殿堂,在吸取着传统文化的养分之后,走向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新天地,那些声名显赫的名字,卡夫卡、乔伊斯以及博尔赫斯……那些世界艺术中的瑰宝,怪诞、魔幻、讽喻、象征……蔡楠灵巧地将它们吸收运用到自己的小小说创作中。于是,他在文学的天空中开始自由飞翔。他说:“我觉得我开始进入了一种自由,从未有过的写作形式的自由。”
于是,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优美无比的澄澈清明的白洋淀水,那一湖水面,有自由自在的鱼儿,有妩媚娇艳的荷花,有令人垂涎的菱角,有蓊蓊郁郁的水草,有相伴左右的亲人,有嬉戏玩耍的伙伴,在这幸福天堂,有着骄人容颜的红鲤是如此的倍受注目倍受宠爱。这是生活的乐土,神往的天堂。这是一幅唯美的图画。
但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这里的快乐幸福滋生了欲望的海洋。这里的安闲时刻接受着自然的挑战。于是,我们的眼前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搏杀。搏杀的场面从三个层面展开。来自自然的无法抵抗的灾难,久旱无雨,水位骤降,生存的家园不再是世外桃源,不得不选择的迁徙;迁徙途中,遭遇来自同类的突然袭击,黑鱼头目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向同类发起了猛烈进攻;红鲤历经艰辛重组家园之后,再次遭受了来自人类的捕杀,三次灾难,她失去了一切赖于生存的根基。
于是,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条游离在生存与死亡边缘的精灵。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晚上,她毅然选择了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带着满腹的幽怨,带着无限的伤痛,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她做出了一个超出常规的决定,她不相信,鱼儿只能生活在水里,她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家园,她清楚的明白,白洋淀再也不是那个充满欢笑的无忧无虑的家园,白洋淀再也没有了亲人与爱人,白洋淀再也不是幸福的乐土,她要砥砺自己,磨掉自己的美丽与娇艳,要用坚韧与信念去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生活天地。她“不相信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她要为白鲢繁衍后代,要为鱼儿最终在陆地上寻找一片可以生存的空间而努力奋斗。
蔡楠是一个有着忧患意识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作家;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将冷静的思考与唯美的追求巧妙的融合在红鲤的伟大壮举中。他相信了“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他相信了红鲤的愿望最终是可以实现的。
《行走在岸上的鱼》,让我们徜徉于白洋淀湖水的澄澈清明,沈醉于红鲤白鲢浪漫的爱情故事,痴迷于红鲤跃出水面行走在陆地上的荒诞魔幻的同时,心中无法不感到凄凉与酸楚,红鲤跃出水面,行走陆地,完成了一次艰难的生命之旅,后面等待着她以及她的家族会是怎样的命运,是不言而喻的。小说在此嘎然而止,留下的将是更为深沉的思索和难以言说的悲苦。
《行走在岸上的鱼》,用犀利的笔锋勇敢挑起社会阴暗的面纱,用象征和隐喻,冷静地刻画了红鲤的惊心动魄的“异化”过程。不动声色地解构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他“以圆熟的超现实手法和引入适度荒诞的手法写当代社会中人价值选择的迷惘、失衡状态和人格异化。”
《行走在岸上的鱼》,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也是一个不老的神话故事。更是人类面对种种异化的痛苦呻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