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走笔之三:函关古道

标签:
古道老子太医令神医李耳豫西旅游 |
http://www.cctv.com/travel/special/hgg/20050603/images/102524_02.jpg
我终于走在了函关古道上。
我开始寻找两位历史老人的足迹,开始体验他们在历史的天空下经过古道的心情。
公元前491年(秦昭王25年),东周“柱下史”、守藏室守藏史李耳辞官西游,被关令尹喜强留,在关内的太初宫写下了千古绝唱《道德经》。
李耳那时已经80岁了。80岁的人做一个小官你说还有什么意思?所以李耳辞官,所以李耳西游。我想李耳当时的心情肯定是沮丧不堪的,他的抱负、他的思想、甚至他的为官之道是不被世人理解的,他的官职也不足以让他心平气和。他也不会是像后人说的驾着紫气东来。但他确实是驾着青牛一个人东来的。一个官场得意、踌躇满志的人是应该做着铁轮的马车被众多的随从保护而来的。李耳没有。但李耳有的是思想,有的是学问,有的是对整个世界博大精深的认识。是函谷关成就了他,是关令尹喜成就了他。所以才有后来的老子,才有那部划时代的巨著,那部绵绵无期弥久不衰饮誉世界的《道德经》。其实李耳早应该是老子了,其实李耳一生下来就应该是老子了。这不单单因为他一生下来就有白色的眉毛和胡子,而是他就本应该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就不做官,老子就著书立说,老子就文韬武略,老子就自由潇洒,老子就道法自然,老子就来古道听蝉,就在青牛背上看云卷云舒,闻鸡犬之声。你说他不是老子他是谁?
李耳稍后的岁月里,一个叫秦越人的老人也来到了函谷关。碰巧的是,秦越人也已经80岁了,也长着白色的眉毛和白色的胡子。不同的是,他是骑着一头毛驴走进函关古道的。他来自遥远的齐国,来自渤海鄚郡。那里有一汪美丽的水域叫白洋淀。秦越人就生在白洋淀边。但他没有欣赏风景的习惯,他注定要周游列国,注定要治病救人。他这次是要到强大的秦国去的,他要见一见周武王,顺便把周武王耳朵和眼睛之间的病治好。秦越人是我的老乡。我更能猜测出老乡当时的心情。我的这位老乡年轻的时候是在军队上干过的,他当然也想横刀立马走天下,建功立业展雄才。但他没有成功。他后来跟着长桑君学了医。他后来就把自己的初衷深深的掩藏起来,开始用高超的医术来医治人们的病体。
但秦越人还是医治不了人们的灵魂。至少他医治不了秦太医令李醯的灵魂,当然更医治不了秦武王的灵魂。所以,他只能逃离秦国,只能被李醯追杀,只能命断崤函之地。我猜秦越人治好了秦武王的病,可能是有留在秦国的想法的。但他不见得就看重了李醯的太医令。他很可能还想施展一下他的政治抱负,至少要施展一下他的军事才能。但医生就是医生,都是名满天下的医生了是不该有这种想法的。至少不该到秦国去有这种想法。所以秦越人只能成为扁鹊。
神医扁鹊其实也是后来人们对他的称呼。民间更愿意要一个名垂千古的神医,维持他目前已成定局的神话。当然我也是如此。我更希望我的猜想只能是猜想而已。我崇拜的是神医扁鹊。
我就是怀着这样崇拜的敬意,走上西行之路的。我沿着扁鹊行医的路线终于来到了函谷关。我终于走在了函关古道上。
另一个老者——李耳就是在函关古道上和我不期而遇的。碰巧的是,李耳和秦越人在这里都给人治过病。
更碰巧的是,三门峡的文联主席杨凡大姐也在这里与我不期而遇。她带我走进了函关古道。
她让我一个人行走在狭窄悠长的古道之中。绝谷深迤,巍峰插天,树木萧瑟,落叶缤纷,雁飞长空,鸟声幽咽。我迷失在古道情怀之中。杨主席神秘的对我说,我给你接通了历史与现实的电话,你听这风声、这脚步声,这铁蹄声,厮杀声,还有,李耳的牛在哞叫,还有,扁鹊的驴也在呼喊,那真是一头神驴……
我仔细听。没听见。再摒心静气地仔细听,终于听见了。
不但听见了,我还看见了。
我看见李耳骑着青牛驾着紫气东来了。
我看见扁鹊骑着毛驴拿着银针东来了。
他们和我一起走过了天险雄关,一起走进了侵满远芳的古道,迤逦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