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扣问
————《行走在岸上的鱼》赏析
袁春常
《行走在岸上的鱼》是蔡楠的最早成名作。无论在结构还是题材上,都有它的独特性。它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小小说的艺术园地里,给当代的小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美丽的身姿多次赢得世人的关注。著名作家宗利华说它有着“内容与形式在表达中的和谐统一”。小小说著名主编杨晓敏说“它用诡异的题旨、唯美的笔调、梦幻一般的结构,制造了诗一般的迷漫效果。”评论家王山更赞誉它是“一篇几近可以传世的作品”。
作为时代的经典之作,《行走在岸上的鱼》立足于白洋淀,把一个世界性的生存问题浓缩到这清静的水域,从而折射出了非凡的意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行走在岸上的鱼》在开始就显示着它的非凡活力。不一样的思维产生不一样的魅力,别样的题旨给了我们别样的新鲜。作品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作题,极大地激发了作者研读的欲望。
纵观全文,这是一篇童话式的作品。作者巧妙运用比拟手法,把红鲤比作人,赋予人的思想和行为。作品开头一反叙事常态,首先从结局说起,通过描写红鲤“赤红变青苍,鳞片脱落,尾巴变碎片”的悲惨状况,从侧面反映了红鲤生存环境的恶劣。有着细长、美丽身体的红鲤本倍受欢迎,但如今却变得鱼非鱼。这是为何呢?黑鱼部族的追杀,渔人的捕杀,残酷生活环境迫使红鲤急于寻找一个适合安全的生存环境。惊慌、迷茫……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作品突现黑色幽默,巧妙设置了红鲤与爱人白鲢相亲相爱的恩爱场面。在白鲢的温柔呵护下,她享受到了很久没有过的幸福。他们朝夕相对,尽享鱼水之欢。然而,如此美妙的幸福只如昙花一现。正当红鲤沉浸于幸福之中,白鲢却被渔人无情地抓走了。家族的灭亡,爱人的被捕……残酷的现实如海浪般一次又一次向她冷酷地袭击。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她对这块曾经熟悉的明净之地完全失望了。她陷入了恐惧和绝望之中。“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她内心发出了的强烈呐喊。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她毅然走上了岸,走出了她生命中的最无奈的一步。
这是一篇美丽而优伤的童话。面对着红鲤的悲剧,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不能不对当前的生存环境进行深沉的思考。在这个童话中,它的表面结构的形象是假的,而它的深层结构的寓意却是真的。作品寓真于假,让假与真达到完美的有机统一。作者巧妙利用主体逻辑与客体逻辑的不调性,使文章产生一种心灵震憾力,从而实现了对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有力控诉。它凭借高超的技巧和独特的构思,成为一个时代的鲜明标记。“它的问世,标志着小小说写作,正在摆脱那些简单地复制模仿或者短篇缩写式的,小品文式的,针灸式的及概念化的写作巢臼。仅此标新立异之一篇,使蔡楠在小小说领域崭露头角,开始扬名立万”。